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登高》在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包含了什么(登高)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登高》:在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包含着杜甫怎样的情怀?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登高》:在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包含了什么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登高》:在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包含了什么(登高??)

杜甫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晚年贫困潦倒,在他的《登高》里有所反映,这首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全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翻译过来就是:

秋天天空显得很高,风刮的很紧,猿猴在悲哀地叫着。江水清清,在白色的沙滩上,鸟儿在高空盘旋。

一眼望去,无边无际的秋叶沙沙地从树上落了下来。滚滚的长江水,在不停地向远处流去,不见尽头。

面对这苍茫的秋天,我悲从中来。多年以来我一直漂泊在外,孤独一人,今天登上高处眺望秋景。

多年来的艰难困苦和遗憾,让我的头发也变白了。最近生活又非常困顿,连借以消愁的酒也停了。

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处处流露着“悲”,“悲”是这首诗的诗眼。那“悲”在哪些方面呢?

1,景色之悲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旅居夔州所做。当时正是秋天,人在面对秋天时,都会引发悲伤之情,而杜甫在这里写秋天,写得更为悲伤。

秋风阵阵吹得很紧,猿的叫声九曲宛转更显凄凉。落叶纷纷落下,流水一去不回。无论是整个秋天的无边落叶还是滚滚而去没有边际的长江流水,都像极了人事和青春年华的一去不回,三十而立,而诗人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还壮志未酬,与眼前的时令一样,他已经走向了人生的秋天。

诗人被这些肃杀的事物包围,再加上故交稀少,贫穷,疾病,他此时感慨万千。

杜甫善于写气象阔大的诗歌,本诗气象便具有这样的特点:落木是无边无际,江水是一眼望不到头,秋天是万里之远,时间是百年,共同构成一副辽远宽阔的画面。境界越阔大,越显出站立在高处远望的诗人的渺小,越显出在现实面前诗人力量的弱小和对命运的无能为力。

杜甫在他这一时期写的另一首诗歌《孤雁》里写道:“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也是用到了这样的对比,在辽阔无边的天空,一只形单影只的孤雁与同伴走散了。可见晚年旅居夔州的杜甫的,内心是多么孤独、悲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景物引发内心的伤感触动,在杜甫这里更加强烈。

“人逢秋日悲寂寥”,人们普遍认为悲秋主题是先秦时宋玉开创的。宋玉在《九辩》里面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翻译过来就是:这秋天的气候让人多悲伤啊,大地一片萧瑟草木凋零枯黄。人好像要出远门啊,内心非常凄凉,登山临水去送别将远行的人。

在宋玉之后,诗人们以秋天作为大背景,写过亲友离别,身世坎坷,家国破碎,而在杜甫的《登高》这里,这三者都结合在了一起。

2,身世之悲

杜甫旅居夔州写《登高》时,已是56岁了,他的好朋友很多都已去世,“独登台”,知音已经很少。想想自己从年轻时候开始,便在外“常做客”,到了这个年龄还一事无成。

在二十岁时,杜甫和李白一样,开始了欣赏名山大川的十多年游历生活,曾写下《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时候的杜甫雄心勃勃,相信万事可期。尤其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

在游历十多年之后,杜甫又旅居长安十年,他两次科考失败。后来赶上玄宗大祭祀玄元皇帝、太庙、天地的盛典,杜甫便献上《三大礼赋》,玄宗很赏识,但也只给了他一个候补的位置,后来做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生活贫困潦倒。

当他回到家乡的时候,发现他的小儿子已经饿死了。这时安禄山已经反叛,只是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杜甫已经感到了时局的腐败和不安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繁华的背后是官员的腐败和人民的艰辛。而他自己回到家里则是“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翻译过来就是:一进门就听见悲哀的哭声,原来我那小儿子已经活活饿死了!我无法压制自己的悲痛,邻居们呜呜咽咽悲痛不已。我的内心真是惭愧啊,做父亲,竟然没能力让孩子吃上饭,把他饿死了。

杜甫多年漂泊求官报国,却连家人的衣食都不能满足,“艰难苦恨繁霜鬓”,回首往事,其中的滋味,岂是一言可以道尽的。

3,时代之悲

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杜甫听说唐肃宗继位,于是便安顿了家人,自己去投奔新帝,结果在途中被叛军俘虏,因为官职太小,没被囚禁,但却由于战争,困于长安。这时候他写了《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河山依旧,但国家早已破碎,物是人非。自己一生求官,没给家人带来好日子,现在又跟他们分开了,连一封信也收不到。战争何时结束?国家何时能安定?自己何时能跟家人团聚?想想这些,愁绪满腹,每天挠头,头发掉得都挂不住簪子了。

战争结束后,杜甫做了左拾遗,可是他不久便辞官,去了成都定居,盖了一所草房子,总算有了暂时栖身之地。

可是一场大风吹来,把草屋的顶给掀跑了。于是他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自从经历了安史之乱,诗人就很少能睡个安稳觉,安史之乱让唐王朝由盛转衰。盛唐是何等的风光,许多国家都来学习唐朝的文化,而现在又是多么的萧条,潘镇割据,经济萧条,再也没有当年的繁华。

虽然战争结束了,但是唐王朝再也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像自己这样的贫穷的读书人有很多,他们一定跟自己一样居无定所。

再之后,诗人离开成都,在夔州停留了两年,又漂泊到了湖北、湖南一带,最后,贫病交加,在一艘小船上去世了,享年59岁。

回顾杜甫的一生,就是漂泊的一生,从二十多岁多59岁,都在漂泊,游历,旅居长安,与家人小聚,安史之乱困于长安,之后辞官又到了成都,夔州,两湖,最后卒于一艘小船,那句“万里悲秋常作客”就显得一点也不夸张了。

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作为一位爱国诗人,他亲眼见到人民的疾苦,国家的衰落,他感同身受,并把这些所见所感记录在诗歌里。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感真挚而博大,可谓忧愤深广。

在写下《登高》三年之后,杜甫就去世了,人到晚年,万事都看得清楚了,他诗歌里的“万里悲秋常作客”和“艰难苦恨繁霜鬓”,还有对秋天萧索的极力渲染,包含诗人一生的生命体验,有眼前的景色之悲,也有身世之悲和时代之悲,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被称为“诗圣”是当之无愧的。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登高》:在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包含着杜甫怎样的情怀?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