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翻样柱钢筋简单常规的方法有哪些(钢筋翻样柱子翻样技巧)
导语:手工翻样柱钢筋,简单常规的方法
前面有一篇“钢筋翻样的方法有哪些”文中讲到手工翻样是最原始最基本的翻样方法,是各种翻样软件的基石。那么结合16G101-1、3图集,讲一下手工翻样柱钢筋,简单常规的方法。
01
基础
一、柱纵筋
(1)基础高度不满足直锚,≧0.6lae≧20d时:
基础柱纵筋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出基础顶面预留的长度+15d弯折。
(2)基础高度满足直锚时:
基础柱纵筋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出基础顶面预留的长度+弯折6d且≧150mm。
(3)基础高度满足直锚,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
①.柱为轴心受压或小偏心受压,基础高度或基础顶面至中间层钢筋网片顶面距离不小于1200mm。
②.柱为大偏心受压,基础高度或基础顶面至中间层钢筋网片顶面距离不小于1400mm。
基础柱角筋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出基础顶面预留的长度+弯折6d且≧150mm。
基础柱角筋插筋=中间网片距基础顶的厚度-保护层+伸出基础顶面预留的长度+弯折6d且≧150mm.(筏形基础中间层有钢筋网片时,伸至钢筋网片上的柱纵筋间距不应大于1000mm)。
基础柱中间纵筋插筋=锚入基础内Lae+伸出基础顶面预留的长度。
二、柱箍筋
基础内箍筋主要是为了稳固、约束柱纵筋的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改变了柱纵筋原有的位置。一般按间距≦500且不少于两道封闭箍筋(非复合箍筋)。当保护层厚度≦5d时,锚固区需加横向箍筋(非复合箍筋)。非复合箍筋这里是指柱的外箍筋,不包括内箍筋及拉钩等。
02
中间层
一、柱纵筋
(1)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柱桩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焊接或机械连接时)。
(2)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柱桩高度+柱纵筋搭接长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绑扎搭接时)。
二、柱箍筋
中间层的箍筋根数=加密区高度/加密区间距+非加密区高度/非加密区间距-1。
16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有如下规定:
(1)嵌固部位柱箍筋的加密区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三者较大值};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2)非嵌固部位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三者较大值}、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03
顶层
框架柱(KZ)顶层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参看16G101-1第67、68页)。
一、边柱、角柱纵筋
边、角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这里的锚固值是根据图集选择对应的节点),那么边、角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在计算顶层KZ时,我们首先要判断KZ是边柱、角柱还是中柱;而边、角柱纵筋又分内侧钢筋和外侧钢筋,那么顶层边、角柱纵筋是如何计算的呢?下面我们来讲一下、角柱内侧钢筋和外侧钢筋的具体做法。
柱内侧纵筋:
(1)内侧纵筋直锚长度(≧Lae)时:
柱纵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柱桩高度-保护层(伸至柱顶,且≧Lae)(16G101-1第68页节点④)。
(2)内侧纵筋弯锚长度(<Lae)时:
柱纵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柱桩高度-保护层+12d弯折(伸至柱顶,且≧0.5Lae(16G101-1第68页节点①、②)。
(3)内侧纵筋直锚长度<Lae,端头加锚头(锚板)时:
柱纵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柱桩高度-保护层(伸至柱顶,且≧0.5Lae )(16G101-1第68页节点③),通常加锚板这种节点做法,在实际钢筋工程中我们很少用到。
柱外侧纵筋:
(1) 外侧纵筋弯入梁内作梁上部纵向钢筋时(这种情况须柱外侧纵向钢筋直径不小于梁上部纵筋直径)=层高-本层伸出柱桩高度-保护层+弯折长度(16G101-1第67页节点①),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柱纵筋弯折伸入梁内,与梁纵筋连接,避免节点处钢筋重叠,通常在具体施工中,这种做法施工难度大,很少使用,但是这种做法节约钢筋。
(2)外侧纵筋锚固长度≧1.5Lae且弯拐水平段≧15d时=层高-本层伸出柱桩的高度-梁高-保护层+1.5Lae锚固长度,当柱外侧纵向钢筋配筋率>1.2%时,这时外侧纵筋锚固长度=1.5Lae+20d,分两批截断(16G101-1第67页节点②、③)。
(3)柱顶部第一层纵筋=层高-本层伸出的柱桩高度-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16G101-1第67页节点④不能单独使用,伸入梁内的柱外侧纵筋不宜少于柱外侧全部纵筋面积的65%),当现浇板厚度不小于100时,也可按②节点方式伸入板内锚固,且伸入板内长度≧15d,柱顶部第二层钢筋=柱高-本层伸出柱桩高度-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4)外侧纵筋=柱高-本层伸出的柱桩高度-保护层(16G101-1第67页节点⑤),梁上部纵筋向下弯折≧1.7Lae且伸至梁底(梁上部纵向钢筋配筋率>1.2%时需分两批截断,这时梁上部纵筋向下弯折≧1.7Lae+20d且伸至梁底。当梁上部纵向钢筋未两排时,先断第二排钢筋)。
二、中柱
在计算中柱纵筋时,我们同样先要判断KZ是中柱还是边、角柱,下面我们来讲一下中柱的做法。
(1)内侧纵筋直锚长度(≧Lae)时:
柱纵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柱桩高度-保护层(伸至柱顶,且≧Lae)(16G101-1第68页节点④)。
(2)内侧纵筋弯锚长度(<Lae)时:
柱纵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柱桩高度-保护层+12d弯折(伸至柱顶,且≧0.5Lae(16G101-1第68页节点①、②)。
(3)内侧纵筋直锚长度<Lae,端头加锚头(锚板)时:
柱纵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保护层(伸至柱顶,且≧0.5Lae )(16G101-1第68页节点③),通常加锚板这种节点做法,在实际钢筋工程中我们很少用到。
三、柱箍筋
KZ顶层的箍筋根数=加密区高度/加密区间距+非加密区高度/非加密区间距-1-柱定位箍筋(定位箍的扣减,我们经常在翻样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
说明:所讲的手工翻样框架柱,简单常规的方法,均不含一些细节,像根数的取舍(比如说四舍五入等)、锚固的计算、优化断料、弯勾调整值、接头位置等等一些细节。讲的是常规的大体思路框架。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