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的雅称(麦收为什么叫三夏)
导语:古代麦收时节为何叫“麦秋”,而不叫“麦夏”或“夏收”?
芒种左右,到夏至前后,是农事最为繁忙的时节,为俗称“收秋打夏”这两个农忙时节之一,此时节北方收麦,南方插秧,田间地头,人头攒动,到处都是一派辛勤劳作的场面。
而关于这段时节的叫法,在古代有个雅称,美其名曰“麦秋”,那么,为何不叫“夏收”或“麦夏”?其中颇有缘由,且听小子给您道来。
首先小麦是古代主要粮食作物,,我国是小麦的原产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们就已经驯化栽培,1955年在安徽省亳县钓鱼台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炭化小麦种子,距今一万年左右。小麦刚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原地带广为栽培,到了汉唐时期开始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并传入朝鲜、日本。
先秦典籍中关于小麦的记载不胜枚举,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很多,如《诗经·国风·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诗经·国风·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诗经·国风·鄘风·桑中》:“爰采麦矣,沬之北矣。”等等,可见小麦早在上古时期就是我国先民的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成熟在夏初,古称“孟夏”,《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农乃登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大意为孟夏时节,人们驱逐野兽,使它们不要伤害五谷,也不大规模狩猎,农民献上新麦,天子就着猪肉品尝麦子,在品尝之前先进奉献给祖庙祭祀。
由于我国古代农业立国,因而麦收季节是非常重要的时节,如何称呼这段丰收季节,古人用了非常文雅的名词“麦秋”,如《礼记·月令》:“是月也,聚蓄百药,糜草死,麦秋至。”,大意为孟夏之月,(一年生草本植物大多开花结果完结),很多草药需要采收、制作和储藏,疯长的草将枯死,此时麦秋时节来到。
为何叫“麦秋”?东汉蔡邕《月令章句》解释:“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因而这里的“秋”,是用四季中的“秋天”来比喻麦子成熟,后来就用“麦秋”来形容初夏时节。
也许有人疑惑,既然用春秋四季形容一年生的谷物,为何不用“麦夏”?这是因为第一是约定成俗,麦子收获后就枯死了,因而只有春秋,没有夏冬一说,正如蔡邕解释;再就是按照二十四节气来讲,立夏虽然是夏天第一个节气,可是真正进入夏季应为“夏至”以后,而小麦成熟在夏至以前,因而古人不用“麦夏”,而叫“麦秋”。
那么,小麦成熟季节为何不叫“夏收”呢?这是因为,“夏收”在古代是另一个专有名词,已经被命名。夏收是夏朝冠冕的专称,又称“夏收冠”、“毋追冠”,《仪礼·士冠礼》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周弁,殷冔,夏收。”,汉代郑玄注:“收,言所以敛发也。”,《孔子家语·冠颂》:“孔子曰:‘周弁、殷冔、夏收,一也。’”,可以看出,夏收是夏朝成人后常用冠冕的称谓。
因而如果用“夏收”来形容麦收季节,容易引起歧义,况且,古人用“麦秋”形容农忙季节,既突出小麦在我国古代粮食作物中的地位,又比较有诗意,文辞优美雅致,富有想象力,符合我礼仪之邦的美学传统,于是约定成俗,一直到近代,麦秋一直是文人墨客惯用的形容麦收季节的词语。
麦秋这一词虽然在如今不多见,可是翻开古代诗词歌赋、文章辞章,麦秋一词非常普遍,和麦秋有关的诗歌更是不胜枚举。我们略微撷拾几篇佳句,以作欣赏。
《雁门太守行三首·其三》(节选)【南北朝】萧纲三月杨花合,四月麦秋初。幽州寒食罢,郑国采桑疏。《后湖泛舟诗》【南北朝】张正见上苑奢行乐,沧池聊薄游。泛荷分兰棹,沈槎触桂舟。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欲知有高趣,长杨送麦秋。《四时白纻歌二首·其二·江都夏》【隋】杨广黄梅雨细麦秋轻,枫叶萧萧江水平。飞楼绮观轩若惊,花簟罗帏当夜清。菱潭落日双凫舫,绿水红妆两摇渌。还似扶桑碧海上,谁肯空歌采莲唱。《句》(并非一诗)【唐】李嘉祐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寄进士卢休》【唐】罗隐半年池口恨萍蓬,今日思量已梦中。游子马蹄难重到,故人尊酒与谁同。山横翠后千重绿,蜡想歌时一烬红。从此客程君不见,麦秋梅雨遍江东。《夏日》【宋】寇准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斋宫感事寄原甫学士》【宋】欧阳修曾向斋宫咏麦秋,绿阴佳树覆墙头。重来满地新霜叶,却忆初闻黄栗留。《端午帖子词:皇太妃阁五首·其二》【宋】苏轼雨细方梅夏,风高已麦秋。应怜百花尽,绿叶暗红榴。《木兰花令》【宋】苏轼经旬未识东君信。一夕薰风来解愠。红绡衣薄麦秋寒,绿绮韵低梅雨润。瓜头绿染山光嫩。弄色金桃新傅粉。日高慵捲水晶帘,犹带春醪红玉困。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开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