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治水九年因为只知道什么(鲧治水几年)
导语:鲧九年治水,功不成,(尧)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疑惑?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帝尧与放齐、灌兜的对话:
原文:
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灌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pi],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甚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gun]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鲧禹治水
此是是帝尧的一次重大差遣人员任用的事件。里面出现了六位人物:首先是决策者:天子帝尧,然后是臣子,当时四岳中的两人——放齐、灌兜,再有所议论的话题中提到的三个人:丹朱、共工、鲧。这段所叙述的是天子帝尧与臣下放齐、灌兜的对话:
1.显然放齐和灌兜就完全没有理解帝尧所说的‘此事’指的是什么,甚或认为是‘继承帝位’之事,放齐是顺情说好话,他说‘嗣子丹朱开明’。当帝尧对放齐的提议予以否定后,于是,灌兜是因私情而言之,‘共工旁聚布功,可用’;
2.然而,帝尧首先关心的是民生之大计,而非权力继承问题。对于放齐、灌兜的误解,帝尧不得不进行解释‘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甚忧,有能使治者?’,治水患、安民生才是帝尧所关注的‘当务之急’;
3.帝尧的话透露出当时两大自然界大灾难:‘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大水患和大地震及其相互叠加助长的态势;民情信息‘下民甚忧’。因此治理灾害安定民生是第一位的政事,政权更迭是第二位的政事;
4.治水这种苦差事,即便丹朱不‘顽凶’,自然不会用嗣子丹朱去干此事。看来所谓‘顽凶’也许不过托辞而已,这观点也许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罢。然而治水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共工这种掩过饰非的人自然也不可用;
5.鲧虽然‘负命毁族’,大有‘缺德’的嫌疑,但总还可以试试,事不成、功不就,杀头也不可惜;
6,果然不出所料,鲧治水‘九岁,功用不成’,显然‘德不就则功不成’是古人的观点。
屈原在他的楚辞《天问》篇中特别提出了对鲧的诸多疑问:
‘不任汨[mi。汨,治也。]鸿,师何以尚之?佥[qian。僉,皆也。虞书曰:僉曰伯夷。]曰何忧?何不课[课,试也。]而行之?鸱龟曳衔,鲧[《史记·夏本纪》有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
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是舜举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e。遏,微止也。]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伯,长也。]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zuan。纂,似组而赤。]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tian。窴,塞也。]之?地方九则[则,等画物也。],何以坟之?河海应[ying。應,当也。]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ying。營,市居也。从宫荧省声qiong。藭,香艸也。从艸宫声。按:此处应读作‘qiong’。]?’
汤汤洪水滔天
翻译为现代汉语:‘鲧不胜任治理洪水,帝尧的群臣四岳为什么推举他?众人为什么还都说何必担忧?为什么不试试就执行?被神鸱龟叼衔曳拽,鲧听信了什么?鲧如果顺应神龟之意而功成,帝舜还会用刑?
自尧帝将要禅让于舜之际就把鲧长期圈禁在羽山,为什么圈禁了三年不施殛刑?大禹生父是鲧,为什么以其不肖改变其父的办法?继承其父的事业,成就了先父未竟的功绩。为什么继续当初的事业,却用了完全不同的谋略?洪水极深有如泉涌,用什么填塞?大地国土划分作九块,禹是怎么分的?河与海与龙相应,哪是尽头历经哪里?鲧为什么穷途末路?’这就是屈原的愤世妒俗,对历史传说人物的看法不囿于现成的观点,而是特立独行。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