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什么意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句害人的话吗)

导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并没错,家长不必刻意排斥、因噎废食

一直以来提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个观点,大都会被当成反面批判对象对待。编辑搜图

批判的多了很多人也就习惯性地放弃对这件事情本身的思考,直接把这个问题当成了一件不好的事情看待、批判。

那么这句话真的有问题吗?

一位网友问了一个问题,说有没有见到过小学一到三年级学习成绩很差,但后面却逆袭的例子。

面对这个问题,数十个回答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实例告诉他:“有!”

那么你会因为这数十个成功的例子就相信每一个一到三年级成绩很差的孩子一定能像那些例子一样——都能成功逆袭呢?

事实上脱离了那个固定的问题我们再来看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强的信心了。

因为不再受具体问题束缚的时候,我们更习惯于从“普遍性”思考、分析问题。

现实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恰恰是学生学习成绩开始就长期不好,多数情况下会一直不好。

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成绩不好,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成绩突然变好。

如果我们有条件了解或者观察一下会发现,在过去“逆袭”是比较高概率容易出现的事情,但对当下的孩子们来说,“逆袭”的难度会变得很大。

尤其是那些表现优秀的孩子们,“被逆袭”的难度是很大的——他们如果会出现“失败”,问题往往是来自于内部(自身、家庭的影响),而不是因为别人。

这主要是因为:

1、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越来越多,且绝大多数父母不会坐等学校教育,通常是在孩子没上学之前就已经给孩子创造了非常全面、丰富的各种教育机会。

2、当下很多开始就成绩优秀的孩子往往不会单纯只是在学习上优秀,往往我们看到的是这部分孩子在很多方面都表现突出。

3、对于所谓的兴趣、习惯、态度以及能力等培养和训练,太多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去影响,而且很多家长也非常注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等家庭教育的建设。

4、大多数成绩优秀的孩子不会盲目地认为自己的优秀是来自于自己“聪明”,因为他们付出的确实很多,而越来越多的“收获”“认可”也会使得这些孩子的学习动机、意志力等形成良性的促进作用,使得他们更愿意去努力。

而对那些“低开”的孩子来说,上面说过了,没有无缘无故的成绩不好,他们的“成绩不好”背后其实往往是因为父母对其教育的态度、认识、方式存在较大不足。

往往这部分孩子在学习的认识、态度上都是不会积极。

他们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校&家庭)是很难获得让自己更主动地学习的动机,也很难克服自身的惰性。

这种情况是很难只靠老师、家长多鼓励鼓励就能够忽悠住孩子的,因为对他们来说,学习本身真的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他们要时刻去克服各种消极、负面的情绪、影响,这些实际的问题是很难通过精神鼓励就克服的。

而最现实的也是最普遍的问题是,你愿意相信一个从孩子没上学之前就很关注孩子教育的家庭等孩子上学之后突然就不再关注了的概率大,还是一个孩子上学之前不太关注孩子教育问题,等孩子上学之后突然开始关注的概率大?

事实上,后者的发生概率也并不低,但很多家长和孩子遇到了同样的困难——都想把学习(教育)做好,但因为这个过程的体验感太差了,所以很容易导致各种消极、负面问题的出现,尽管肯定也会做一些积极的事情,但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往往是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过去学生的学习基本上大都是学生之间的竞争,但在当下,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竞争,甚至如果考虑得在全面一些,你会发现还会涉及其他教育资源的竞争,例如学校、老师、社会补习资源等等。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成绩不好的学生想要逆袭的难度就会变得更大。

了解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再来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个问题,还会觉得这件事情不重要吗?

事实上只要能够认识到“起跑线”≠“超前学”,或者是清楚所谓的“起跑线”是有很多“条”,而且还不仅仅只是对孩子对父母同样也有很多要求的话,那么就大胆去做吧。

之所以会出现一些负面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把“起跑线”定义得太过局限了。

例如不顾孩子的成长规律、不顾教育规律直接给孩子进行过难的超前教育,例如不注重孩子的综合发展只是短视地、片面地注重孩子的科学学习等等。

这些“抢跑”的行为注定是“有得有失”的,而且很可能出现失去的比得到的更重要、影响也更大。

但既然我们都清楚了,那么我们就真的想不出来有效的解决办法吗?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薇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