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旅游

古玉的沁色是怎样形成的(古玉的沁色怎么形成的)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古玉的“沁色”是怎样形成的?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古玉的沁色是怎样形成的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古玉的沁色是怎样形成的(古玉的沁色怎么形成的)

作者--陈希民(请多关注)

‘古玉’鉴定,能看‘型.料.工.纹’者乃是初学;能看‘沁色’者可谓高手;能将‘光.气.神’烂熟于心者方为‘高人’也。

‘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藏家刘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这样说过:“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三光之陶熔。

‘沁色’的形成并非一日可就,乃是千百年深埋地下,外界物质不断渗透的结果;玉器周围其他物质元素,会沿着玉石的绺裂以及玉质疏松处沁入玉石肌理,从而产生沁色。

田野考古发掘的出土古玉上‘自然形成’的沁色,多是从玉器的边角处、裂痕处,或结构松软处开始沁入;“沁门、沁源、水、时间”是形成沁色的四个缺一不可的必要条件:

一、沁门:就是沁色进入的门口,玉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沁色都有“沁门”,玉裂、玉质疏松都是沁色进入的通道,一块完好,不带绺裂,不带风化、皮色的玉料,在不采用化学或物理的外加因素,正常条件下是无法沁入天然矿物颜色的。

而绺裂、玉质疏松正是古玉的‘沁门’,当致色物质沿着这些通道沁入玉石内部,不仅能反映出玉器自然古旧的老化程度,同时还展现出层次分明的岁月痕迹。

通常‘早期’的绺裂沁色深,‘中期’的绺裂沁色相对浅些,晚期的更浅,出土后的绺裂没有沁色,这种‘老化’现象在玉器上非常清晰,尤其沁色浓郁的古代玉器,其绺裂分布层次分明、一览无余。

“古玉”深埋地下,往往出现裂痕,分析其形成原理与沁色特征,对我们的鉴定,帮助很大;沁色让古玉变的千姿百态,它赋予古玉新的生命,让爱玉者如痴如醉:

1、裂痕的形成:‘玉’是非均质体,内部有应力存在,应力往往在某一方向产生,而非杂乱无章;深埋地下的古玉,在数百数千年的环境影响下,会发生应力的拉伸,而应力,会顺着玉体分子结构的排列产生,于是出现近乎平行的极其细微的浅裂或深些的绺裂。

土壤中含量最多的金属离子是三价铁离子Fe3+,呈黄色,长期接触潮湿的墓葬环境,古玉与土壤亲密接触,水溶液中的三价铁离子便游离到古玉表面,沿着近乎平行的应力裂痕进入玉器表面,经年日久,便形成了深浅不一、有层次过渡的沁色。

2、有裂必有沁:有了‘裂痕’的古玉,便有了沁色进入的“沁门”通道,长驱直入;裂痕是玉器在埋藏条件下产生的,先有裂痕,后有沁色,因此裂缝处,往往沁色浓重,越往两侧,逐渐变浅;这是因为,沁色在玉的内部,是顺着晶格行进的,而不会跳跃式前进。

由此缘故,沁色的边缘,往往呈色较浅;裂痕处的沁色,经常出现如“伤疤”状,两侧有色带,中间是一条缝隙;这条缝隙就是沁门,沁色从这里进入,然后逐渐扩散,如河水流淌,蔓延开来,自然过渡,毫无呆板凝滞感。

3、裂处的颜色特征:绝大多数沁色为‘铁离子’沁入,因此往往呈现黄褐色到黑色,黄褐色为三价铁,进一步氧化就成了黑色,所以我们常见到的牛毛纹,多为褐色或黑色;纵观中国出土玉器,沁色多为土沁或水沁,或者灰皮、或者黄色、褐色等,其他沁色很少出现,这是因为玉的物理、化学特性十分稳定。

除非地方玉或坑口很差,否则古玉看起来都比较干净清爽;而非仿品刻意伪造的五颜六色、花里胡哨、乱七八糟,这点不可不察,而高压注色,往往呈现红色或橙色,颜色鲜艳,很像化学染料的感觉;沁入的颜色,经过千百年的分子运动,沉稳厚重,步步为营,仿品短期内强压,势必欲盖弥彰。

4、出土后的裂往往无沁:‘部分玉器’在出土之后,由于环境的变化,会发生应力骤变,而产生浅层开裂,这种情况在红山文化玉器比较常见。

所以,有裂必有沁,一定是在地下产生的裂,才会符合这个特征,出土后形成的裂,失去了沁色形成的条件,也就难以再产生沁色了;在我们古玉鉴定中,针对有裂的情况,要自己甄别,对于无裂的玉,就要从其他方面下手,但万变不离其宗。

二、沁源:就是要有形成沁色的颜料来源,比如土壤中含有大量铁离子、碳离子等各种致色物质,麻织品衣服、棺木、骨头等易腐烂碳化的物质,染衣服或是涂画棺木的矿物颜料等都是形成沁色的源头。

三、水:水是沁色形成的媒介,如果颜色不溶于水,水不与玉质内部发生置换反应,就无法产生沁色,这是沁色形成的重要条件。

四、时间:时间是沁色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考古发现证明:正常墓室环境下,若其他条件具备,玉器超过一百年左右就会产生沁色。

先工后沁:古玉是先完成做工,入土后再受沁,工在下沁在上;沁的自然状态是连续的,如果是沁被工切断了,就有后添工的可能,需要加以提防。

“沁”分内沁和外沁:“内沁”一定是发自玉质内部的受沁状态,沁色浓重过度自然,自然的晕散状态,不论是块状,丝状都显得那么天然;“外沁”是活的,经过盘玩会变浅或者没有了,一旦入水后又会浮出表面。

‘沁’生‘色’,‘色’生‘光’,‘光’生‘气’,‘气’生‘神’,‘古玉’之沁,集自然之灵气,借时光之酝酿,自然而生,光气活现,神韵非常。

‘古玉’真品,可无沁色之表象,但不可无“光、气、神”之灵魂要素,今人或可仿‘型’‘料’‘工’‘纹’,但难仿其‘自然之沁’;能仿其沁,却不能与‘光、气、神’达到统一……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古玉的“沁色”是怎样形成的?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