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善的意思(善行的意思)
导语:善读「论语」13.10-11:行善政胜残去杀,用礼治三年有成
「子路篇第十三」10-11【原文】
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1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文】
10 孔子说:“若能用我(为政),一年可以见效,三年可以大成。”
11 孔子说:“‘善人治国百年,可去除为恶之风’。这话真对呀!”
【注释】
“苟”,如果、假设。
“期月”,亦作&34;,一个月或一年。此处应指一年。“期”音“基”。
“可”,此处应指可以见效。
“善人”,有仁爱之心者。可不译。
“为邦”,治国。“为”,治也;“邦”,国也。用法同“为政”、“为学”。
“亦”,用于句首,表示加强语气,无义。
“胜残去杀”,即使不为恶,成语。“胜”与“去”是近义词,意为克制、去除;“残”与“杀”是近义词,意为伤害、杀害,亦即为恶。
【评析】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卫国时,见卫灵公年老,怠于政事,却不能用贤,遂深为喟叹。孔子认为,若有人肯用他为政,一年即可见效,三年可以大成。当然,这里的“三年”也很可能像《论语》中类似的用法一样,并非确指三年,而是泛指几年。
治国当然不易。但若能“为政以德”、“为邦”以礼,治国却也并非难事,老子就曾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因此,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绝非夸大之词。历史上因治国有道而在短时间内使国家大治的事例,其实并不鲜见。
国家治乱的转变可以短时间内完成,但社会风气的转化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毒害社会风气的根源在于“贪嗔痴”。正是因为“贪嗔痴”的泛滥,使得国与国争战、官与官倾轧、官与民对立、民与民互害,天下因而进入相互“残”“杀”的作恶模式。而消除这种作恶模式,就是“胜残去杀”。这就需要用“善人”、行善政,“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参见《善读「论语」2.3》),消贪嗔痴使不为恶,兴礼义信使化为仁。这当然需要假以时日,而且是很长的“时日”。
比如,汉文帝刘恒就是史上公认的能行善政的“善人”。他一生节俭、勤政爱民、轻徭薄赋、宽减刑罚,与其子汉景帝一起开创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前后历时近40年,才有了“胜残去杀”的初步局面。故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这是古人之言,孔子对此深表赞同,故曰:“诚哉是言也!”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彤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