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无情的下一句(芳草无情芳草指什么)
导语:芳草无情,比芳草更无情的,是如草的人生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生老病死。
这还没完,后面还有一长串:
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如上便是佛教所说的八苦,看懂看不懂没关系,总而言之,知道在说人生各种苦就对了。
“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美好的相聚,也有执手相别的那一天。
痛苦,由此开始疯狂,一如野外无休无止疯长的芳草,一如范仲淹在《苏幕遮》中所描述那伤心至极的秋色: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一、芳草无情,那么斜阳呢天,地,还有江水。
天是碧云天,地是黄叶地,江水是寒烟翠。
视野中所有的色彩,都透着一种冷冽,一种来自秋天高远而又淡泊的冷冽。
没有什么比秋天更明净的时节了吧,这个季节,承载着收获,承载着欢庆,又承载着忧伤,承载着沉郁。
山映斜阳天接水。
人世间所有的情绪,似乎都可以在秋天找到一个脚注点,毫无违和感地插入进去,然后让人一点一点细细品味。
山映斜阳,视角从低到高。
天接水,视角从高到低。
天知道在视角这高高低低的俯仰间,心胸内那涨溢的万般情思如何飘荡、盘旋,又如何一丝丝一缕缕缠绕在所有的景物上,挥之不去。
是秋天赋予了人万般感叹,还是感叹增加了秋天无尽情思?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斜阳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和山连在一起,山映斜阳,它安安静静地散着余晖,既不温暖,也不寒冷,它就那么保持着秋天中斜阳该有的距离感。
但是显然,它和无情扯不上关系,也和有情扯不上关系。
和无情有情扯上关系的时候,是它第二次出现的时候,这一回,它成了芳草的背景,比更远的芳草还要远。
芳草无情,那么斜阳呢?
二、楼高独倚,那么愁肠呢小时候,总想着可以去远方。
还有比远方更远的远方,仿佛走得更远,天地就会更宽阔,人生就会更有境界。
长大后,才发现,不管走多远,最终渴望的,还是回到人生的原点。
那是一个被称为故乡的地方,那里是有家的地方。
黯乡魂,追旅思。
只有在异乡飘泊过的人,才能深刻懂得这其中黯和追的音韵悠长。
蒋方舟论到沈从文和他的作品《边城》之时,曾说过如下这段话:
从家乡回到北平之后,沈从文开始动笔写《边城》,写一条溪,一个女孩,一条狗,一个漫长的梦。这是一种对似水年华的追忆,是对于美好时代的挽歌,亦是对于乡愁的自怨自艾。
从这段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边城》之所以那么让人难忘,或许真正打动大家的,还不止是作品中的风土人情,也不止是那种简单到极致的美,而是透过《边城》,我们看到了一种熟悉和美好。
这种熟悉和美好,是属于故乡的。
所有人的故乡。
因此,《边城》成了大家回味故乡的一条通道,不经意间打开了我们久违的思乡之门。
也正因为如此,范仲淹心心念念好睡的美梦才有了依托之地,可惜,这样的好梦,并非夜夜都有。
没有好梦的夜晚,没有留人眷恋的故乡,床还有什么让人能够安然躺卧的理由呢?飘泊异乡的游子只能披衣而起,对月沉思。
月亮,只有月亮,离了故乡还如此明亮。
这一轮明月,曾经辉映过家乡的夜晚,如今,它又不声不息,追随着游子的脚步,照耀到了这异乡的土地。
那么,这样的一缕月光,是安慰游子的心,还是在呼唤游子归家呢?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月明楼高的夜晚,游人真的不适合登楼,更不适合独倚。
结语范仲淹所处的时代离今天已经非常遥远,但时人重土思乡的恋故情节,至今依然没有改变。
不过,相比于古人而言,今天的我们,离开故土的比例越来越高,离开故土的方式越来越简单,离开故土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如果离开变得如此容易,返回无疑也可以,那思乡似乎就变成了多此一举。
事实果真如此吗?
当然并不是。
行走在这人世间,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其实我们都面临着同样种种无奈的现实。
范仲淹感叹芳草无情,他没有告诉我们的是,比芳草更无情的,其实是你我和草一样卑微而又顽强的人生。
疯长着,蔓延着,似乎葱茏翠绿,永远生机无限,但在命运的狂风面前,我们只能左摇右摆,丝毫没有办法像磐石那般岿然不动。
范仲淹如此,我们,亦如此,因为,范仲淹也好,我们也罢,大家面对的,都是同一般别无二致的无常人生。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