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关于禅宗的书(南怀瑾什么是禅)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刘立夫|南怀瑾:禅宗思想的几类误解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南怀瑾关于禅宗的书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南怀瑾:禅宗思想的几类误解
禅宗的修持,讲究顿渐并兼,不能仅仅抓住诸如“本来无一物”之类的三言两语就大谈顿悟,又或者用特殊手段达至心中所想目的,这些都只会使本心流入空疏。应该循序渐进,严谨修持,才能识其本心,见性成佛。
后世的禅宗,逐渐背离禅宗精神,形成种种误解,共有如下几类。
第一,禅学可以脱离行为与工夫。禅宗不仅聚焦于身心与见地,也强调工夫与行为的实证,但自后来发展为禅学之后,后世研究者动辄抓住禅宗言下顿悟的话柄,致使禅学渐渐脱离了禅宗本意,一味只空谈禅理,但不下工夫修持。现在我们常说的“口头禅”,原先就是对当时空谈禅理,但毫无建树和尚的一种斥责。禅学应不离禅定修证工夫,以期望见性成佛。例如二祖神光,虽其在“觅心不可得”下成功悟道,但他之前已修行《易经》,老庄等学问,才能自然而然在时机来临之时融会贯通。
第二,禅宗思想主要是受老庄影响。禅宗虽然与道家颇为相似,但名词语句也只是借用,并非一致。比如两者都说悟道,老庄所谈之道是“道法自然”,以自然为本,而禅宗“明心见性”,以心为本,实际上二者在精神上有本质分别。老庄首先是哲学,而禅宗,先是佛家,再是哲学。究其本质,是因为佛教讲究三样:戒,定,慧,禅宗的悟道,是必须在戒律下的悟道,而道家并不讲究约束,这决定了二者的立足点与归宿不同。
第三,采用禅宗教授法中的机锋转语就能让人悟得禅境。禅宗传教多讲究机锋转语,但要么被过分解读,要么谈一些模棱两可之言故作高深,最终走向狂妄境地。禅宗的机锋启于六祖,至唐宋时期,形成一种教授法,用以考察求学者的见地与实证工夫,目的在于引起怀疑,达至被传者地自参自悟自省,因而禅宗中的机锋转语往往超脱意表,隽永无穷。但明清之后,禅宗衰败,后世之师强学机锋转语,提前草拟言论,甚至请人预先设计场景,好编纂成语录,又或者故作高深地随指一物,要众人答其奥秘,这些行为都违背了禅宗本意。机锋应为一种机会教育的教授方法,诸如公案,棒喝一样,都不应该拿它们作为禅宗的宗旨目的,而应该作为因时、因地、因人而变的活用法门。
第四,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不少中产家庭物质富足过剩,物欲横流的社会与贫瘠的思想文化交织下,暴露了许多现实问题。年轻一代不用为物质发愁,但又厌倦父母辈枯燥生活,他们开始审视自身空虚内心,“嬉皮运动”应运而生。到七十年代,平均每三个大学生就有一名沾染不良yao物,而他们认为,在此影响下的迷幻浪漫,虚玄之感与禅宗所讲的禅定达至短暂的玄妙禅境紧密相连。这种想法过于荒唐,这只是用来治疗精神疾病,与修养身性的禅宗理念无关,是对东方文化的一种侮辱。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刘立夫|南怀瑾:禅宗思想的几类误解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