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溜须啥意思(什么叫溜须)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典故“溜须”出自丁谓?身为副宰相的丁谓为什么给寇准“溜须”?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溜须啥意思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溜须啥意思(什么叫溜须)

宋史趣问100题·29·“溜须”的典故出自寇准与丁谓?身为副宰相的丁谓为什么给寇准“溜须”?

一、寇准

寇准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生于宋朝建立的第二年即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四十》、宋·曾巩《隆平集·卷四》有传,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二》、朱熹辑《五朝名臣言行录·卷四》、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及《涑水记闻·卷二》《渑水燕谈录·卷四》《湘山野录·卷下》《东斋记事·卷三》等宋人笔记都记有寇准的事迹。

寇准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寇湘是后晋开运二年(945)状元,曾任后晋忠武军(治今河南许昌)节度使、投降契丹后被封为魏王的赵延寿“魏王府记室参军”,负责文秘工作,因屡有功绩,被封为“国公”。

寇准小时候最喜欢架鹰牵狗,逮鸟捉兔,不喜读书。他的母亲性情严肃,有一次被他气不过,拿起秤砣砸他,一下砸在他的脚上,流了不少血,寇准这才改变志趣,好好念书。

寇准家学渊源,天资聪颖,7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14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诗篇,15岁就能精习《春秋》,后与宋初“山林派”诗人潘阆、魏野等为友,虽不是诗词名家,偶有所作,也颇可读。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20岁的寇准参加科举考试,以“乙科第三十五名”考中进士,入职后先在巴东(今湖北巴东)、成安(今河北成安)县任知县,稍后回京,在中书省担任正六品的谏官“右正言”。淳化二年(991)升任国家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副长官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成为宰执大臣。当年寇准与枢密院长官张逊发生矛盾,并在宋太宗面前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言辞严厉,被罢免枢密副使职务,驱出朝堂,到地方任青州(治今山东青州)知州。次年被召回,升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

至道三年(997),宋太宗去世,太子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宋真宗即位后,任命寇准为尚书工部侍郎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经宰相毕士安举荐,寇准升任集贤殿大学士、平章事,即宰相。

景德三年(1006)二月,寇准遭到奸臣王钦若构陷,被免去相职,第二次离开朝堂,出任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知州。

天禧三年(1019)六月,经参知政事丁谓举荐,寇准回朝,再任宰相。

天禧五年(1021)六月,寇准与丁谓发生政争,丁谓联合宋真宗皇后刘娥、枢密使曹利用等人,鼓动宋真宗再次罢免寇准,只任他为名义官职“太傅”,封“莱国公”。

九月,丁谓升任首相,将寇准贬任为官阶正七品的雷州(治海康县,今广东雷州)“司户参军”。

乾兴元年(1022)二月,寇准到达雷州。当月二十九,宋真宗去世,太子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九月,寇准在雷州病故,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宋仁宗批准,但因所拨费用有限,灵柩运至中途,钱已用完,只得寄埋洛阳巩县。

明道二年(1033)三月,垂帘听政的太后刘娥去世,十一月,宋仁宗敕令恢复寇准“太子太傅、莱国公”职衔、爵位,赠予“中书令”,谥号“忠愍”,准予寇准归葬家乡下邽。

二、丁谓

丁谓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自改字“公言”,祖籍河北,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丁谓自幼机敏聪颖,读书“过目辄不忘”,几千字的文章读一遍便能背诵;勤奋好学,博闻强记,天象占卜、诗词音律、琴棋书画,无不通晓,尤其是文章,做得更好。昆山(今江苏昆山)人龚颖平时很自负,极少称赞别人,但对丁谓的文章却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可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匹敌。著名文人王禹偁担任长洲县令,丁谓与好友孙何曾一同拜谒王禹偁,奉上自己的文章,王禹偁看了丁谓的文章大加赞赏,认为“自唐韩愈、柳宗元之后,二百年始有此作”,后来曾称他是“今之巨儒”,“诗似杜甫”。

丁谓随做官的父亲丁颢在泾州(治今甘肃泾川),丁颢的同僚窦偁见丁谓聪明机灵,颇有才气,称:“此儿将来必做大官。”将女儿许给了他。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26岁的丁谓以“甲科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考中进士,进入职场。

初入职场的丁谓很快显示出超强的行政才能。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他受命到福建路“采访”,即考察调研,回京后向朝廷上言茶法、盐法利弊,得到朝廷的高度认可,当即任命他为福建路转运使,负责一“路”(略当今之省)的财政工作,同时负有监察全“路”官员的责任。后四川境内“峡路”(治夔州,今重庆奉节)少数族侵扰边地,朝廷派他去考察情况,回朝后向朝廷汇报,朝廷非常满意,命他转任峡路转运使。

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正月初一,驻守益州首府成都的“神卫军”军兵叛乱,推举都虞候王均为帝,建国号“大蜀”,年号“化顺”,宋朝廷征召施(治今湖北恩施)、黔(治今重庆彭水县郁山镇)、高(治今广东高州)、溪(治今湖南永顺东南)等州的少数族子弟平叛,这些少数族子弟反倒参与叛乱。丁谓召集少数族首领,向他们传达朝廷宽赦、不杀其子弟的政策,讲解王均叛乱必定失败的大势,少数族首领被丁谓感动得痛哭流泪,丁谓见状,又向他们抛出现实诱惑,当地盛产粮食却缺少食盐,丁谓提出,可以允许他们用粮食尽数换取食盐。少数族首领、族众大喜,刻碑立誓,愿意世世终于宋朝,向朝廷纳贡。九月,宋军攻破成都,十月,王均上吊自杀,叛乱平定,丁谓为之做出很大贡献。后溪州有少数族部落“入寇”,丁谓组织高州、溪州少数族征讨,很快取得胜利。

景德元年(100年)九月,宋辽“澶渊之战”爆发,宋真宗亲征澶州,时任郓州(治今山东东平)知州的丁谓兼任齐(治今山东济南)、濮(治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镇)等州安抚使,“提举转运兵马巡检事”,既负责当地的安抚、治安,又负责向前线输送兵马的后勤工作。辽军攻入河南,百姓受到惊吓向南方逃难,争相从黄河杨刘渡(在今山东东阿东北杨刘镇)渡河,但摆渡的船民却乘机抬高价格,不及时开船。丁谓发现后,将几名死刑犯拉到河岸,假作“船民”,称他们犯了不及时渡人之罪,将他们斩首。真正的船民看后,赶紧开船,难民得以全部渡过黄河。丁谓又订立制度,组织百姓在黄河沿岸树立旗帜,传呼号角,守卫家园,号角声连续传响数百里,攻到黄河北岸的辽军见当地防备谨严,很快撤走。

丁谓政绩卓越,能力超群,得到朝廷的认可、重用。澶渊之战结束,丁谓入朝,升任代理“三司使”,“三司使”是全国最高财政机构“三司”的长官,号称“计相”,地位仅次于文官之首宰相和全国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的长官、与宰相对称“两府”首官的枢密使。当时全国粮赋管理混乱,每年征收数量不一,随意加码,百姓苦不堪言。丁谓担任三司使后,专门调查,制定相应政策,并奏议以景德四年(1007)的纳税户数、赋税额度为标准,此后每年以之为基数征收,以利国计民生。朝廷准奏,下诏褒奖。任职期间,丁谓还组织编写了不少反映宋初财政状况、采取应对策略的专著《会计录》,成为后人研究宋代经济的重要文献资料。

但丁谓又是一个极看重权位、权势,善于逢迎的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以后,为挽回因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花钱买和平”而受损的形象,宋真宗开始大肆装神弄鬼,计划举行“泰山封禅”活动。“泰山封禅”需要花费大量钱财,在最后下决心之前,宋真宗问丁谓经费情况,丁谓说:“大体够用,还会有余。”宋真宗最终下定了“封禅”的决心,并任命丁谓为“泰山路粮草使”。

决定举行“封禅”后,宋真宗又想在皇宫内建设供奉“昊天上帝”的“玉清昭应宫”,但遭到部分身边官员的反对。宋真宗召见丁谓,问丁谓的想法。丁谓说:“陛下有天下之富,建一座宫殿供奉上帝,而且同时用来求子,官员们如果反对,就用这个回答他们。”事后,时任宰相王旦谏阻宋真宗,宋真宗用丁谓的说法应对,王旦再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

大中祥符二年(1009)四月,玉清昭应宫开建,宋真宗任命丁谓为“修玉清昭应宫使”,负责修建玉清昭应宫。工程规模宏大,规制宏丽,建筑分为2610区,共计有3600多间。工程除了需要大笔资金,还有3个难题:一是需要很多泥土,可是开封城中空地很少,取土要到郊外去挖,路很远,得花很多工;二是需要从外地运来大批建筑材料,而汴河在郊外,从码头运到工地得找很多人搬运;三是工地上原有很多碎砖破瓦等垃圾,需要清运出开封,也需要很多劳力。经过深入研究,周密思考,丁谓制订出施工方案:首先从施工现场向外挖了若干条大深沟,把挖出来的土作为施工需要的新土备用,解决新土问题;第二步,从城外把汴水引入所挖的大沟中,利用木排及船只运送木材石料,解决木材石料的运输问题;最后,等到材料运输任务完成之后,再把沟中的水排掉,把工地上的垃圾填入沟内,使沟重新变为平地。这个方案一举三得,不仅节约了时间和经费,而且使工地秩序井然,开封城内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也不受施工过大影响。

但饶是如此,丁谓仍征集动用数万工匠,严令日夜不得停歇,很多工匠、民夫冻饿而死。经过多方努力,原计划用15年时间建成的玉清昭应宫修建工程,只用了7年时间便提前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十一月建成,深得宋真宗赞赏。“丁谓造宫”成为工程理论的一个典型实例。

玉清昭应宫一角

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去往泰山前,宋真宗又任命丁谓为“天书扶侍使”,同时提拔丁谓为正任“三司使”,去掉了他官帽上的“代理”二字。

大中祥符四年(1011)春天,宋真宗到汾阴县(治今今山西万荣县西南荣河镇庙前村)祭祀“后土”,任命丁谓为“行在三司使”;第二年,在京城开封市南薰门外、普济水门西北修建“会灵观”,丁谓“总修”。同年,丁谓升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

天禧元年(1018),丁谓离朝,出任升州(治今江苏南京)知州。升州城北的后湖因多年得不到治理,变成了旱湖,前任将湖底作为田地租给百姓,共有76顷,收税赋500余贯。丁谓到任后,经过调查发现了诸多不妥,上疏请减免这部分税赋,并请求派厢军开挖治理,退田还湖,蓄水种菱、植莲、养鱼,养活饥民,增加收入,如果遇上大旱,则可以灌溉农田,一举数得。

天禧三年(1019),丁谓回朝,复任参知政事。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典故“溜须”出自丁谓?身为副宰相的丁谓为什么给寇准“溜须”?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