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宗室世系的命名由来(清朝宗室世系的命名方法)
导语:清朝宗室世系的命名
清朝宗室世系的命名
周景宝
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崛起于东北一隅。同汉族相比,文化则相对落后一些。但满洲贵族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了参考、认同的态度,经过消纳、吸收,原则上已取得共识。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掺进了自已民族文化的特色,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清初满洲刚入关时,尚保留其固有淳俗,没有按照辈分命名的习惯。从康熙皇帝开始,就仿效孔孟家族排辈行的取名方式,以便区别长幼尊卑和血缘远近。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帝首先选了&34;二字作为辈分,即皇子第一字皆用&34;字,第二字皆用&34;旁;皇孙第一字皆用&34;字,第二字皆用&34;旁。
乾隆以后,皇六子永濬于乾隆年间曾绘有《岁朝图》进呈孝圣皇后,高宗御题,有&34;之句,遂命取&34;四字,为宗室命名行派(另有一说高宗亲自选取了此句七字。道光年间,有大臣向宣宗旻宁进言,说&34;字不妥,有把江山送与他人之义,故宣宗于道光六年颁旨,规定&34;字以下改为&34;)。至道光七年(1827),续定&34;四字,其时溥字辈已命名&34;字,谕令改之。咸丰七年(1857),又续增&34;四字,其宗支近派,未见命名,而清已亡矣。
从雍正皇帝开始,宗室辈分排序为:&34;。这14个字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写在《玉牒》上,定为字辈序和字辈数。在1938年续修《爱新觉罗氏宗谱》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34;。还有人在&34;字之前,补了6个字&34;,称前六字,续修宗族谱时似未认可。
雍正登基后,因其名胤禛,为避讳,其兄弟名字中的&34;字一律改为&34;字。乾隆帝弘历即位后,不要求兄弟们避讳。乾隆传位于永琰时,为避免永琰的兄弟改名,反将永琰改名为颙琰。道光也沿用此例,继位后自己改名为旻宁。
清代还规定,只有近支宗室才能依次命名,支派稍远者不许。近支是指皇帝的直系本支,当朝皇帝兄弟之子女,即皇侄,也算近支。其余的宗室,属于远支。比如曹雪芹的朋友敦诚和敦敏也是宗室,因他们是康熙以前皇帝的后代,属于宗室远支,所以就没有按此来排。
清王朝被推翻后,大部分清皇族也改了姓,一部分改姓&34;,取百家姓第一姓;一部分改姓&34;,取&34;本义(&34;,满语意为&34;,&34;满语意为&34;)。
民国初年,有些爱新觉罗后代害怕革命革到自己头上,改换名姓,以避皇室之嫌。然而在现代,爱新觉罗姓氏却炙手可热了,&34;&34;横行。其实,满人使用名姓的习惯是有姓而不用,所以,在名字前冠以爱新觉罗,不符合满人习惯。现在有些人不仅滥用爱新觉罗,名中还一律用排辈字,以求更像皇族后人,令人啼笑皆非。
1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