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真假锈对比(锈在一起的古钱币如何分开)
导语:古钱币收藏,教你如何看锈辨真伪
在中国收藏界,古钱币是热门藏品,由于价格普遍昂贵,使得不少见利忘义之人改刻仿造,以假充真,欺骗收藏爱好者。因此,鉴别古钱币真伪,几乎成了收藏工作的第一步。
鉴定古钱币的真伪,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伪品,不能把历代非正统的钱币一律叫伪品,尤其要注意私铸钱、盗铸钱与伪铸钱的区别。私铸钱是古代民间自行铸造的钱币,盗铸钱则是指古代未经政府许可而违法铸造的钱币,这两种钱币都有收藏价值。而伪铸钱是指后世人为了牟利而模仿前朝钱所铸造的钱币。收藏者所说的辨别伪品,就是指辨别伪铸钱。
目前,辨别古钱币真伪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根据古钱币的铜锈来辨真伪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因为伪造者的做假手法一般都较高,收藏者仅根据钱币上的文字往往看不出真假,这就需要靠铜锈来分辨。
年代久远的古钱币,表面常有氧化层,即通常所说的铜锈。锈色多种多样,有南北之分、真伪之别。一般的铜锈都呈绿色,但古钱入土时间有远近、地理、气候条件上的差异,铜质本身的成分以及氧化程度亦有差别。入土年份越久,锈片堆积愈厚,厚到一定程度,绿锈板结,形成小粒、小块状的突起,坚硬异常,这被称为“硬绿”。地质带酸性的,氧化程度也相应严重一些。
由于北方雨水少,铜锈坚结;而南方潮湿,氧化层松,多呈蓝、绿二色。如果地气燥热,铜锈还会呈红紫色,这种红锈常与绿锈混杂在一起,称为“红绿锈”。此外,还有带黑色或灰白色的锈。
很多情况下,铜锈会泛出一片片或一点点水银般的光泽,俗称“水银古”。根据其底色的不同,又可分作黑、白、绿多种。这些形形色色的铜锈,都是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产生的,在氧化过程中,铜质成分也起了一定作用。铜质中掺杂铅、铁的古钱币,即使入土不久也会严重氧化,含锡、镍多的不易生锈。如一些宋、金时代的白铜钱,经历千载寒暑,居然毫无锈斑;相反,清光绪、宣统的小钱也有铜锈满身的。所以,不能绝对地看待铜锈,认为年代久远的氧化一定严重,反之则轻微;而要区别不同情况,具体分析。
古钱币真品的铜锈分布大多不均匀,锈色灰绿,而且不易擦掉。有些水锈是浅绿色的。而伪品锈色则是通过涂抹漆料、埋入土内、粘贴等方法人为制造出来的,因而分布比较均匀,颜色黯绿,一擦即落。所以,将古钱币放入沸水中浸泡数分钟,是辨别古币锈色真伪的一个极好手段。
还有一些古钱币没有入土,或入土时间不长,因此无铜锈,但由于传世日久,古钱币的表面在空气中也会产生一种色泽,俗称“包浆”。这种包浆呈古铜或黑色,真的沉着,假的轻浮,一般年代愈久,颜色愈深,虽是极薄的一层,放入水中煮洗也不会脱落。而伪造包浆一般是放在煤油、油烟上熏黑,再上蜡打光,如用开水洗刷,就会基本失去。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冰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