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福建土楼诞生于闽南还是闽北(福建土楼诞生于闽南哪里)

导语:福建土楼诞生于闽南

■漳州市平和县小溪镇新桥村方形土楼“延安楼”,建成于1583年(明代万历11年)。

■漳州市华安县沙建镇岱山村椭圆形土楼“齐云楼”,建成于1590年(明代万历18年),为现存最早的圆形土楼。

■漳州市漳浦县湖西镇赵家堡方形土楼“完璧楼”,建成于1600年(明代万历28年)。

■漳州市华安县沙建镇宝山村椭圆形土楼“升平楼”,建成于1601年(明代万历29年)。

以往通常认为,福建土楼产生于明中后期福建沿海抗倭。事实并非全部如此,其中既有抗倭用的,也有防山贼的,甚至还有山贼用来防官军的。但从文献记载或纪年楼匾来看,福建土楼最初诞生于闽南泉州、漳州两地。

文/图 黄绍坚

早期土楼史料排比

根据我自己发现的新史料,综合黄汉民、谢重光、曾五岳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我试着按时间排列一下明代关于福建土楼建筑的最早史料,基本都在嘉靖年间:

公元1524年(明嘉靖3年),闽南数县官兵在德化小尤中“黄氏之土楼”,合力剿灭山贼。(《林次崖先生集》,卷11)

公元1546年之前,安溪县赤岭人林昌,在赤岭建土楼,后名“磐宗楼”。(《康熙安溪县志》卷8)

公元1546年,时任福建按察司佥事余爌、泉州知州程秀民等,在安溪白叶坂筑土堡“白叶堡”。附近,有“多卿楼”,应为土楼。(《康熙安溪县志》卷10)

公元1557年,巡抚、都御史阮鹗,劝谕海澄居民,筑土堡为防御。(《乾隆海澄县志》卷1)

公元1558年,漳浦县六都铁塘埔建“前涂土堡”,与之前建成的 “莆尾土堡”互为犄角,曾挫败倭寇进攻。(《康熙漳浦县志》卷5)

公元1559年,同安县令谭维鼎在同安乡间督建103座土堡。(《林次崖先生集》卷10)

公元1559年,永安县贼邓惠铨等聚党4000人,占据大、小淘水陆要道(均在今三明永安市小淘镇),“筑二土楼,凿地竖栅自固,且与龙岩贼廖选,势成犄角。”——黄汉民先生说,这条史料是谢重光教授查到的,藏日本内阁文库的谕诏《重修虔台志》中所载。(转引自黄汉民、陈立慕:《福建土楼建筑》)

公元1561年,安溪人黄大任在安溪倡建寨、堡,教民练武。(《康熙安溪县志》卷8)

公元1561-1566年,闽县合北里(今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一带)人董世道,捐款倡建“塘头土堡”。(《闽都记》卷13)

1565年之后,漳浦县“前涂土堡”(今属漳州市云霄县)人、进士林偕春,根据家乡抗倭经验,在其《兵防总论》中明确提出:“坚忍不拔之计在筑土堡,在练乡兵”。(《康熙漳浦县志》卷11)

明代嘉靖年间,海澄进士黄文豪作《咏土楼》赋,其词曰:“倚山兮为城,斩木兮为兵。接空楼阁兮跨层层,奋戈矛兮若虎视而龙腾,视彼逆贼兮如螟蛉。吁嗟!四方俱若此兮,何至坑乎长平?奈何弃险阻于不守兮,闻狼虎而心惊。古云闽中多才俊兮,岂无人乎请缨?谁能销兵器为农器兮,吾将倚为藩屏。”(转引自谢重光:《客家向闽南的推移及其与福佬民系的接触——附论土楼的起源与演变》)

明后期漳州大建土楼

到公元1573年(明代万历元年)后修撰的《漳州府志》中,土堡、土楼,已在漳州各县遍地开花:

“漳州土堡,旧时尚少,惟巡检司及人烟凑集去处,设有土城。嘉靖四十等年 (1561 年) 以来,寇贼生发,民间围筑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地方甚多”。该文并做了统计:“龙溪县土城2,土楼18,土围6,土寨1;漳浦县巡检司土城5,土堡15;诏安县巡检司土城3,土堡2;海澄县巡检司土城3,土堡9,土楼3。”

四条简单的结论

我不厌其烦地排列明代土楼建筑的史料,因为从中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结论:

第一,现存文献中最早明确提到“土楼”者,为1524年(明代嘉靖3年)左右明代同安籍进士林希元所撰《论小尤中之贼》一文,其中提到德化县有“黄氏土楼”,这也是现在所知最早建筑的福建土楼。

第二,以往通常认为,福建土楼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福建沿海抗倭斗争需要,看来情况并非全部如此,其中既有防山贼(如德化县“黄氏土楼”),也有防山贼兼抗倭(如安溪县“磐宗楼”),自然也有纯粹抗倭需要建筑的土楼(如云霄县的“莆美土堡”),甚至还有由山贼、土匪建来防止官军进攻的土楼(如永安县贼邓惠铨等人在永安县大淘、小淘建筑的二土楼)。

第三,现存有明确纪年的明代土楼,基本都在漳州市范围内,包括漳浦县、华安县、平和县、龙海市,且建筑年代都在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居多,与文献记载中福建土楼的出现年代相吻合。

第四,不论是文献记载或有明确纪年的土楼楼匾均表明,福建土楼,最初诞生于闽南泉州、漳州两地。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