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敝人还是鄙人(敝人和鄙人区别)

导语:“敝人”还是“鄙人”

中国是礼仪之邦,与人交流往往使用敬辞和谦辞。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仅用于交流对象(多为第二人称)。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书信公文中经常使用敬辞和谦辞。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汉语在几千年的交流中,产生出很多谦辞。如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自己的见解为“浅见”。谦辞中用得最多的恐怕就是“bi人”了。

“bi人”的“bi”怎么写?有人写作“鄙”,也有人写作“敝”?究竟哪个正确?还是都正确呢?这要看这两个字所表示的意义。《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

鄙 bǐ❶粗俗;低下:~陋|卑~。❷谦辞,用于自称:~人|~意|~见。❸〈书〉轻视;看不起:~弃|~薄。❹〈书〉边远的地方:边~。

敝 bì❶〈书〉破旧;破烂:~衣|舌~唇焦。❷谦辞,用于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姓|~处|~校。❸〈书〉衰败:凋~|经久不~。

从以上解释来看,“bi人”应该写作“鄙人”,因为它表示“自称”(第一人称)。“敝姓”“敝处”“敝校”中的“敝”,“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现代汉语词典》为什么这样解释呢?我们分析一下这两个字的字形字义就清楚了。

一、鄙

从造字法上看,“鄙”是个形声字,从邑(阝)啚(bǐ)声。《说文解字》曰:“五酇(zàn)为鄙。(五百家叫“鄙”),“鄙”是周代的一种行政单位。这不是“鄙”字的本义。“鄙”字的本义应该与“邑(阝)”有关,是指远离都城的偏远地区,也指郊外、边疆。

《左传·僖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晋·杜预注:“鄙,郑边邑。”明代郑善夫写过一首《夜入鲁北鄙》的诗。

《国语·齐语》:“参其国而伍其鄙。”三国吴·韦昭注:“国,郊以内也。……鄙,郊以外。”

《广韵》解释说:“鄙,陋也;又边鄙也。”如果把《广韵》的话倒过来:“鄙,边鄙也;又陋也。”字义引申的脉络就清楚了。边远地区的房舍、道路等往往比都城简陋,所以“鄙”引申出“陋”义,“陋”又引申出“粗俗、低贱”义。例如: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君今出语一何鄙!”

自谦词中的“鄙”就是用的“粗俗、低贱”义。如:“鄙人”、“鄙见”。

汉·刘向《古列女传·卷六·赵津女娟》:“君欲杀之,妾愿以鄙躯易父之死。”

以上“鄙躯”意为“我的低贱之身躯”。

自称“鄙人”,从字面上说,就是承认自己是粗俗、低贱、见识肤浅、道德低下之人。

二、敝

从造字法上来看,敝是会意字,也是形声字。左边的“㡀”,读bì,指破旧的衣服;右边的“攵”,读pū,古同“攴”(“敲”的右边,读pū),《说文解字》说:“攴(攵),小击也。”也就是手持棍棒敲打。“㡀”本来是件破衣服,又用棍棒敲打,这不是更破烂了吗?因此,《说文解字》解释说:“敝,帗也。一曰败衣。从攴从㡀,㡀亦声。”(帗,音fú,幅巾;败,破烂。)

“敝”的基本义是形容词“破烂”。谦辞“敝~”中正是用的这个意义。说从字面上说,“敝校”就“我所在的破学校”,“敝厂”就“我所在的破工厂”,以此类推。

综上所述,“鄙”“敝”两字,不仅音、形有别,意义也不相同。二者的用法不可混淆。

鄙与敝的区别

本文内容由小蔼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