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杜甫写的春望是什么意思)
导语:再读唐朝杜甫的经典《春望》了解他的远大抱负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说起唐朝诗人往往会让我们想起很多如有李白、杜甫、杜牧、白居易、李商隐、王昌龄等。(公元618-907)是我国优秀诗歌的全盛时期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尽管唐诗离我们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依然有许多经典诗篇被我们广为流传。下面让我们来了解杜甫的一首经典诗词《春往》一起了解他的远大抱负与爱国情怀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春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春望》作于安史乱军占领长安之后,杜甫困居长安,面对故都长安在战乱中的荒凉景象,诗人抚今思昔,创作了这首千古名作。
安史之乱(755年-763年)
杜甫少年时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期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然而在官场上始终不得志,后来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公元759年)杜甫决定弃官,后入川躲避战乱,生活也相对安稳了几年,但期间仍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在此期间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在《春望》中,杜甫以沉痛的笔法批判了暴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痛诉了暴乱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这充分地表达了杜甫反对国家分裂和向往和平的态度。全篇忧国、念家、悲已,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而正是本诗沉郁悲壮、流传至今的原因。虽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云天。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唐朝盛世
杜甫虽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的仕途充满了坎坷崎岖。先是因李林甫编排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而导致科举之路不通。为求做官,他不得不游走于权贵之间,渴望得到他们的引荐,却屡遭失望,凄凉惨淡。这也让他看清了上层社会以及政府官员的腐败罪恶。战乱动荡,民生疾苦,以致他的人生态度和诗词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层社会的生活
唐朝诗人、诗作虽然众多,但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芒”翻阅杜甫现存的一千多首诗篇,我们能读到诗人的爱恨交加、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那是杜甫诗歌的灵魂,是赤诚的爱国之心和深切的忧民之情。
人民是杜甫诗作中始终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在战乱之中,诗人与人民一同饱受了流离之苦,但是面对战争诗人绝不是空悲叹、消极避战,而是热情地歌颂和肯定了普通百姓舍生取义、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操。
杜甫的这种高尚的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后世的诗人,尤其是当中华民族遭受到苦难的时候,杜诗就成为人们的精神粮食。无数的爱国志士从杜诗中吸收营养,汲取力量。
杜诗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经典诗词,历史发展到21世纪,杜甫已离我们千年之久,但其人品、诗品仍然在当代焕发出耀眼光芒。给中华文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杜甫的爱国情怀及远大的理想信念永远值得我们去汲取。
最后一起感受一下杜甫那忧国忧民的眼神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信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