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夹挟是什么意思(夹与挟的区别)

导语:夹「挾」059

夹挟是什么意思(夹与挟的区别)

八棒十挾(八棒十挟),◆亦作“八棒十枷”。◆古代對拷掠酷刑的泛稱。挾,夾棍,也寫作“枷”。○[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摺:“勘姦情,八棒十挾。”○[元][關漢卿]《望江亭》第四摺:“又無那八棒十枷罪,止不過三交兩句言。”○[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三摺:“也無那八棒十枷,萬死千生,都不到一時半刻。”

逼挾,◆逼迫挟制。○明陈洪谟《继世纪闻》卷五:“濠恐賊獲于己,謀欲去孫燧以息事。乃令南昌三學教官達賓等率領生徒,裝飾孝行,捏文具呈撫按三司,保舉孝行,逼挾孫燧并巡按御史王金等轉奏。”

打挾(打挟),◆收藏。○《水滸傳》第二回:“當夜子母二人,收拾了行李、衣服、細軟、銀兩,做一擔兒打挾了。”○《水滸傳》第八二回:“[宋江]再三獻納,方纔收了,打挾在衣箱內。拴束行李鞍馬,准備起程。”

帶挾,◆携带。○《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全不記得咱們兄弟帶挾他在懸刀峰下結義做弟兄。”

扶挾(扶挟),◆亦作“扶夾”。◆夾持;護持。○[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見前園橫索生樹桐,樂府吹巧也;見後房鍛者扶挾鼓小震者,宮女鼓樂也。”○《漢書‧蔡義傳》:“[義]為丞相時年八十餘……行步俛僂,常兩吏扶夾乃能行。”○《後漢書‧祭祀志上》“後有聖人,正失誤,刻石記”[劉昭]注引[漢][應劭]《漢官‧馬第伯<封禪儀記>》:“兩從者扶挾。”

負挾(负挟),◆持有,擁有。

詭挾(诡挟),◆謂以詭詐等不正手段隱瞞田產。○《宋史‧食貨志上三》:“貫頭均科之法行,則縣邑無由多取,鄉司無所走弄,而詭挾者不能幸免,是以姦民頑吏立為異論以搖之。”

裹挾(裹挟),◆謂形勢、潮流等將人捲進去,迫使其采取某種態度。○《花城》1981年第6期:“她終於被這股戰無不勝的超我力量所征服,冷靜下來,順從着我們的裹挾,奔向被我們的意念詩畫化了的農村。”○《讀書》1988年第6期:“筆者儘管近年來也裹挾於‘知識分子研究熱’中,但畢竟屬晚生一輩。”

懷挾(怀挟),◆1.攜帶。○《國語‧晉語二》:“亡人之所懷挾纓纕,以望君之塵垢也。”○《百喻經‧婦詐稱死喻》:“老母語言:‘汝婦已死。’夫即往視……燒取其骨,以囊盛之,晝夜懷挾。”○[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茶。”◆2.特指應試中的挾帶行為或挾帶的文字等。○[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主司失意》:“密旨令內人於門搜索懷挾,至於巾屨,靡有不至。”○《元典章‧禮部四‧儒學》:“鄉會等試,許將《禮部韻略》外,並不許懷挾文字。”○[清][昭槤]《嘯亭續錄‧鮑雙五侍郎》:“其敘[中州]試牘有云:‘士子弇陋不已,必至有懷挾代倩之弊,而國法隨之矣。’”◆3.包藏。○《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雖使其懷挾邪意,猶不足憂,而況其無乎?”○《南齊書‧氐傳》:“[梁州]刺史[范柏年]懷挾詭態,首鼠兩端,既已被伐,盤桓稽命。”○《二刻拍案驚奇》卷四:“這是家人懷挾私恨誣首的,怎麼聽得!”

火挾(火挟),◆見“火筴”。

挾藏(挟藏),◆1.私藏;隱藏。○《墨子‧號令》:“有匿不言人所挾藏在禁中者,斷。”○[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二節:“這種特權之一是‘挾藏戶口,以為私附’,即並若干戶為一戶,士族出名作戶主。”◆2.指挾帶。○[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進士下》:“挾藏入試,謂之書策。”

挾冊(挟册),◆1.攜帶書籍。謂勤奮讀書。○[宋][葉適]《漢陽軍新修學記》:“今[吳]、[越]、[閩]、[蜀],家能著書,人知挾冊,以輔人主取貴仕,而[江][漢]蓋鮮稱焉,豈其性與習俱失之哉?”◆2.謂應科舉考試時夾帶時文書籍。○[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三‧會場搜檢》:“科場之禁,在[唐][宋]甚寬,如挾冊者,亦止扶出,不錮其再試也。”

挾策(挟策),◆亦作“挾筴”。◆1.手拿書本。喻勤奮讀書。○《莊子‧駢拇》:“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陸德明]釋文:“筴字又作策,[李]云:‘竹簡也。古以寫書,長二尺四寸。’”[宋][蘇軾]《次韻王郎子立風雨有感》:“後生不自牧,呻吟空挾策。”◆2.胸懷計謀、建議。○[明][宋濂]《<桂氏家乘>序》:“[周]末有[季楨]者,與其弟[眭]挾策以干諸侯。”○[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二一:“書生挾策成何濟,付與維南織女愁。”○[李大釗]《國情》:“將亦為天下挾策干時之士裂矣。”◆3.持鞭,揚鞭。亦以喻奔走;行動。○[唐][蔣防]《霍小玉傳》:“[長安]有媒[鮑十一娘]者……性便辟,巧言語,豪家戚里,無不經過,追風挾策,推為渠帥。”○[宋][曾慥]《高齋漫錄》:“度支[金郎中][君卿],年十九時,與其兄[君祜]郊居,挾策野外,遇田家有醉鬥而傷者,仇人尤而執之。”○[明][湯顯祖]《紫簫記‧假駿》:“自家[鮑四娘],調絲品竹,蚤謝同心;挾筴追鋒,還推老手。”○[周詠]《去國吟》:“中原到處不可居,何如挾策出國身還慊。立馬斯須別親友,離情又觸長亭柳。”

挾持(挟持),◆1.猶倚仗。○《史記‧商君列傳論》:“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清][譚嗣同]《仁學》二八:“﹝為[荀]學者﹞反授君主以莫大無限之權,使得挾持一[孔]教以制天下。”○[章炳麟]《正仇滿論》:“非交通外人得其歡心,無以挾持重勢而排沮太后之權力。”◆2.抱持(志向才能等)。○[宋][蘇軾]《答許狀元啟》:“伏以賢俊之士,固將有以挾持,富貴之來,豈能為之損益。”◆3.從兩旁架住。○《漢書‧蕭望之傳》:“吏民當見者,露索去刀兵,兩吏挾持。”○[郭沫若]《屈原》第二幕:“[子椒]與[靳尚]二人上前挾持[屈原]。”◆4.握持。○《三國志‧吳志‧甘寧傳》:“挾持弓弩,負毦帶鈴。”◆5.控制;用威力強制對方順從。○[宋][蘇轍]《歷代論二‧鄧禹》:“聽[禹]堅守北道時出撓之,而使別將挾持其東。”○[清][陸繼輅]《建陽知縣陸費君墓志銘》:“下者操行不謹,為宵小所挾持。”○[趙樹理]《實幹家潘永福‧幹部新風》:“他向部隊的首長說附近幾個渡口船太小,恐怕一夜渡不完;[王村]的船大,可是維持區,要是把維持會的人挾持住,夜裏可以在那裏擺渡。”◆补义条目■持有;具有。○明沈德符《野获编·言事·言官一言之失》:“戊子則户科給事陳尚象,論禮部尚書沈鯉,謂其挾持二心,故稽册儲。”

挾尺(挟尺),◆古時相馬術語。謂馬的胸脯寬一尺以上。○《梁書‧張率傳》:“[河南國]獻舞馬,詔[率]賦之,曰:‘……爾其挾尺縣鑿之辨,附蟬伏兔之別,十形五觀之姿,三毛八肉之勢,臣何得而稱焉。’”

挾赤(挟赤),◆挾尺。○[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膺下欲廣一尺以上名曰挾赤,能久走。”參見“挾尺”。

挾帶(挟带),◆1.攜帶;混雜在他物中秘密攜帶。○[宋][梅堯臣]《和王仲儀詠癭二十韻》:“挾帶歲月深,冒犯風霜冷;厭惡雖自知,剖割且誰肯。”○[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黃花魚》:“京師三月有黃花魚,即石首魚。初次到京時,由[崇文門]監督照例呈進,否則為私貨。雖有挾帶而來者,不敢賣也。”◆2.謂以強力帶着。○[王願堅]《普通勞動者》:“一陣疾風挾帶着沙土撲過,大白點子雨急驟地撒落下來,打在沙土上。”◆3.猶夾雜,帶有。○[魯迅]《墳‧從鬍鬚說到牙齒》:“其中大半是因為他們耽誤了我的父親的病的緣故罷,但怕也很挾帶些切膚之痛的自己的私怨。”

挾忿(挟忿),◆猶懷恨。○[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臺省‧臺疏譏謔》:“[房]乃再疏攻之,以鄙臣挾忿妄辨,大肆鴟張為名。”○《清史稿‧世祖紀二》:“諸臣毋歧方隅,毋立門戶,毋挾忿肆誣,毋摭嫌苛訐,庶還蕩平之治。”

挾輔(挟辅),◆輔佐。○《後漢書‧劉陶傳》:“﹝[朱穆]、[李膺]﹞實中興之良佐,國家之柱臣也,宜還本朝,挾輔王室。”○[明][邵璨]《香囊記‧酬恩》:“挾輔明大義,賜炙成私恩。”

挾令(挟令),◆見“挾天子以令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侯”。

挾暮(挟暮),◆傍晚。○[晉][干寶]《搜神記》卷五:“有一人,以小船載年少婦,以大刀插著船,挾暮來至邏所。”

挾撓(挟挠),◆挾制擾亂。○[明][李東陽]《明故廣西按察司副使劉公行狀》:“父子各擁兵數萬於外,以相挾撓,聲勢甚熾。”

挾日(挟日),◆謂十日。從甲至癸,十干已周,故云。挾,通“浹”,周匝。○《周禮‧天官‧大宰》:“乃縣治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挾日而斂之。”○[陸德明]釋文:“挾,字又作浹。”○[宋][王安石]《宋翰林侍讀學士梅公神道碑》:“公卒明年,季秋挾日,于州山西,卜祔而吉。”

挾山(挟山),◆見“挾山超海”。

挾山超海(挟山超海),◆夾着[泰山]跨越北海。喻不可能做到的事。語本《孟子‧梁惠王上》:“挾[太山]以超北海,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唐][劉肅]《大唐新語‧剛正》:“挾山超海之力,望此猶輕;迴天轉地之威,方斯更烈。”○[明][盧象昇]《與某書》:“某以一身,肩荷七省,何異挾山超海之難。”亦省作“挾山”。○《後漢書‧王暢傳》:“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曜,敷仁惠之政,則海內改觀,實有折枝之易,而無挾山之難。”

挾生(挟生),◆猶言不待燒煮,活吃,生吃。○《西游記》第二九回:“若是大王拿住,還審問審問;只恐小妖兒捉了,不分好歹,挾生兒傷了你的性命。”

挾勢(挟势),◆依仗權勢或威勢。○《百喻經‧灌甘蔗喻》:“恃己豪貴,專形挾勢,迫脅下民,陵奪財物。”○[唐][韓愈]《和侯協律詠筍》:“得時方張王,挾勢欲騰鶱。”○[宋][沈作哲]《寓簡》卷十:“而士曹[王某]者,挾勢險傲。”○[明][沈德符]《野獲編‧臺省‧臺省之玷》:“御史[馮泰]居喪,挾勢取僧寺石柱石碑充葬。”

挾書(挟书),◆1.私藏書籍。○《漢書‧董仲舒傳》:“[秦]繼其後,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書。”○[清][夏燮]《中西紀事‧原敘》:“珍此享帚之藏,竊懷挾書之懼。”○[明][汪道昆]《明故提督信陽何先生墓碑》:“[漢]承挾書,而得[賈][董]。”參見“挾書律”。2.專指應科舉考試時夾帶時文書籍。○[宋][洪邁]《夷堅甲志‧沈持要登科》:“時挾書假手之禁甚嚴。”○[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三‧會場搜撿》:“至乙丑南宮,上微聞挾書之弊,始命添設御史二員,專司搜撿。”

挾書令(挟书令),◆即挾書律。○《新唐書‧儒學傳下‧啖助傳贊》:“至[漢]興,戔挾書令,則儒者肆然講授,經典寖興。”參見“挾書律”。

挾書律(挟书律),◆[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令禁止儒生以古非今,頒布民間有私藏《詩》《書》和百家書籍者族誅的法令。○《漢書‧惠帝紀》:“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挾書律。”○[顏師古]注引[張晏]曰:“[秦]律敢有挾書者族。”

挾私(挟私),◆心懷私念。○《韓非子‧說疑》:“使諸侯淫說其主,微挾私而公議。”○《南史‧韋粲傳》:“[裴公]朝之舊齒,豈應復挾私以阻大計。”○[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三‧指摘科場》:“二太史俱無恙,而[胡]反受挾私抵飾之議矣。”○《清史稿‧德宗紀一》:“詔誡建言諸臣挾私攻訐。”

挾斯(挟斯),◆破敗。○《方言》第三:“挾斯,敗也。南[楚]凡人貧衣被醜敝……或謂之挾斯。器物敝亦謂之挾斯。”○[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六:“有兩道士居洞中,衣服挾斯,髮髯髯然。”

挾提(挟提),◆即筷子。挾,通“梜”。○[清][方以智]《通雅‧器用》:“今人或謂箸為挾提。”○[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九:“吾鄉詩有[浙]派,好用替代字……箸為挾提。”

挾天子以令天下(挟天子以令天下),◆猶言挾天子以令諸侯。○《戰國策‧秦策一》:“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

挾天子以令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1.挾制天子,並用其名義號令諸侯。○[晉][陸機]《辯亡論上》:“旋皇輿於夷庚,反帝座乎紫闥,挾天子以令諸侯,清天步而歸舊物。”○[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必從,然謂之尊君則不可。”○[魯迅]《華蓋集續編‧談皇帝》:“其實利用了他的名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和我那老僕婦的意思和方法都相同。”亦省作“挾令”。○《隋書‧李德林傳》:“公與諸將,并是國家貴臣,未相伏馭,今以挾令之威,使得之耳。”◆2.比喻借用名義,強迫令人服從。○[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論詩以[李杜]為準,挾天子以令諸侯也。”

挾嫌(挟嫌),◆心懷怨恨。○[魯迅]《集外集拾遣補編‧文攤秘訣十條》:“倘有人作文攻擊,可說明此人曾來投稿,不予登載,所以挾嫌報復。”○[洪深]《馮大少爺》:“生之舊御,以生購新車與[金六保]哄,致失生歡,遂挾嫌向[陳]發外室事,婢僕復從傍慫恿。”○清俞蛟《梦厂杂著·珠市武弁擒奸记》:“而弁士挾嫌伺隙,已非一日,捉影捕風,遑辨真僞乎?遂使夫婦居室,比於姦淫;官役踰墻,同於劫盗。”

挾養(挟养),◆挾制豢養。○《漢書‧王尊傳》:“[長安]宿豪大猾東市[賈萬]、城西[萬章]、翦[張禁]、酒[趙放]、[杜陵][楊章]等皆通邪結黨,挾養姦軌,上干王法,下亂吏治。”

挾依(挟依),◆倚仗。○《淮南子‧俶真訓》:“夫挾依於跂躍之術,提挈人間之際……猶得肆其志,充其欲。”

挾義(挟义),◆1.懷持正義。○《韓詩外傳》卷八:“夫鳳之象,鴻前而麟後,蛇頸而魚尾,龍文而龜身,燕頷而雞啄,戴德負仁,抱中挾義。”◆2.倚仗名義。○《後漢書‧劉盆子傳》:“不如立宗室,挾義誅伐。以此號令,誰敢不服。”

挾怨(挟怨),◆猶懷恨。○[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元年二月》:“進士[黃時偁]、[段光遠]遺[金]人書,言[忻]等皆前日倖濫渠魁,今挾怨生事,罪不可赦,宜斬首以徇。”○《醒世恒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按院也將[汪公]為縣令時,挾怨誣人始末,細細詳辯一本。”○《四庫全書總目‧別集二四‧歸田稿》:“[遷]當歸里以後,正[劉瑾]、[焦芳]等挾怨修郤,日在危疑震撼之中。”

挾贊(挟赞),◆輔佐。○《晉書‧張寔傳》:“君其挾贊[琅邪],共濟艱運。”

挾制(挟制),◆倚仗權勢或抓住別人弱點強使服從。○[宋][葉適]《始議二》:“是又[紹興]以來為小人之所挾制,而不能盡天下之慮也。”○[元][關漢卿]《望江亭》第四摺:“這廝倒挾制我!不妨事,又無有原告,怕他做甚麼。”○[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若必挾制言歡,欲污吾身,請先污吾劍。”○[茅盾]《子夜》十七:“總得先打一個勝仗,然後開談判,庶幾不為[老趙]所挾制。”

挾治(挟治),◆徹底治理。挾,通“浹”。○《荀子‧儒效》:“曷謂神?曰:盡善挾治之謂神。”○[楊倞]注:“挾讀為浹。浹,周洽也。”○[王先謙]集解引[王念孫]曰:“挾與浹同。全體皆善故曰盡善;全體皆治故曰浹治。挾治與盡善對文。”

齊門挾瑟,◆见“齊門抱瑟”。

威挾(威挟),◆以暴力強迫。○[康有為]《大同書》戊部第一章:“吾鄉有日劫竊其婦之首飾,不得則威挾而力奪之,其終則賣其妻以供一博者矣。”

挾抄,◆指操副舵的人。船只航行进入深海时协助舵师。○唐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申時,挾抄一人死却,載艇,移至島裏。”

挾附,◆依附。○《魏书·山伟传》:“偉挾附世隆,遂封東阿縣伯,而法顯止獲男爵。”○《北史·慕容白曜传》:“初,乙渾專權,白曜頗所挾附,後緣此追以爲責。”○《旧唐书·李磎传》:“李磎奸邪,挾附權倖以忝學士,不合爲相。”

挾奸(挟奸),◆見“挾姦”。

挾姦(挾姦),◆亦作“挾奸”。◆心懷奸詐。○《漢書‧孔光傳》:“[嘉]傾覆巧偽,挾姦以罔上,崇黨以蔽朝,傷善以肆意。”○《後漢書‧朱穆傳》:“使挾姦之吏無所依託,司察之臣得盡耳目。”○[明][方孝孺]《與鄭叔度書》之七:“閭里小兒,挾奸舞詐,狼貪鼠黠。”○《續資治通鑒‧宋哲宗紹聖元年》:“夫妄議者猶可恕,挾姦者不可不深治。”

挾任,◆谓心怀诚信。○《隋书·地理志下》:“考其舊俗,人頗勁悍輕剽,其士子則挾任節氣,好尚賓遊,此蓋楚之風焉。”

挾天子而令諸侯,◆同“挾天子以令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侯”。○《后汉书·袁绍传》:“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駕,即宫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誰能禦之?”○《周书·于谨传》:“今若據其要害,招集英雄,養卒勸農……請都關右,帝必嘉而西遷。然後挾天子而令諸侯,奉王命以討暴亂,桓文之業,千載一時也。”○唐高適《东征赋》:“慨魏武之雄圖,終大濟於横流,用兵戈以威四海,挾天子而令諸侯。”○《隋炀帝艳史》第三八回:“依吾之見,莫若因衆人有思歸之心,就中取事。或挾天子而令諸侯,或誅無道而就有道,皆可成萬世業也。”

挾天子令諸侯,◆同“挾天子以令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侯”。○《北齐书·徐之才传》:“時自婁太后及勳貴臣,咸云關西既是勁敵,恐其有挾天子令諸侯之辭,不可先行禪代事。”○《三国演义》第六一回:“孫權笑曰:‘此言豈不羞乎?天下豈不知你挾天子令諸侯?吾非不尊漢朝,正欲討汝以正國家耳!’操大怒,叱諸將上山捉孫權。”

邀挾(邀挟),◆猶要挾。○[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撫記》上:“奉面諭,以[英]人但求通商則已,如邀挾無厭,可一面羈縻,一面防守,一面奏請調兵。”

要挾(要挟),◆利用對方的弱點,仗恃自己的勢力,脅迫對方滿足自己的要求。○[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女直》:“腥膻野性,或乘虛而零竊,或糾眾而跳梁,或執詞而要挾。”○[清]林則徐《會諭義律》:“伊欲要挾而求,豈本大臣、本部堂反不能寬間以待乎?”[鄒魯]《四川光復》:“且貸款築路,外人要挾萬端,國權更將不保。”○[巴金]《滅亡》第九章:“然而[袁潤身]愛她,又是那樣情急,[袁潤身]又拿自殺的話來要挾她,難保她不會軟化的。”

倚官挾勢(倚官挟势),◆倚仗官府的權勢。○[元][武漢臣]《玉壺春》第四摺:“從公道,依正理,怎做得倚官挾勢。”○[元][石君寶]《曲江池》第二摺:“他正是倚官挾勢的郎君。”○《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龍圖陳州糶米記》:“打一棍時問一句,倚官挾勢要欺人。”後亦作“倚官仗勢”。

倚勢挾權,◆谓倚仗权势。○元施惠《幽闺记·兄弟弹冠》:“倚勢挾權,將夫妻苦苦拆破。”○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時遇清明節令,父母與小生的渾家同上墳去。行至郊外,撞見一箇倚勢挾權的葛彪。馬踏死小生的母,又打死我的渾家。”

用挾(用挟),◆周浹。普遍深入。挾,同“浹”。○《荀子‧王霸》:“若夫貫日而治平,權物而稱用,使衣服有制,宮室有度,人徒有數,喪祭械用皆有等宜,以是用挾於萬物,尺寸尋丈,莫得不循乎制度數量,然後行。”○[楊倞]注:“挾,讀為浹。”○[王念孫]《讀書雜志‧荀子四》:“案用挾二字,文義不明,用當為周字之誤也。周挾即周浹。”

正挾,◆踢球的角色名。○宋周密《武林旧事·乾淳教坊乐部》:“筑球三十二人:右軍一十六人,球頭李正,蹺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

自挾(自挟),◆猶自恃;自負。○[元][方回]《送劉都事五十韻》:“南者據都曹,不以貴自挾。”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