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高蟾是什么朝代的(唐朝高蟾的诗)
导语:唐代诗人高蟾的一首诗,由画思人,后两句成名句,一片伤心画不成
晚唐如盛唐荣光最后的返照,在文学上也产生很多著名的诗人,创作出很多不同盛唐那宏大高远、潇洒豪迈的诗篇,读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非著名诗人,他的诗沉闷压抑、郁郁之中有不俗的文才,他就是高蟾。高蟾,唐代诗人,郡望渤海(今河北沧州一带)人,出身寒素,累举不第,可以说他的中举之路很艰辛坎坷,十年寒窗,多年不中,心力交瘁。经历了十年不懈的努力和考取,终于在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登进士第,后累官至御史中丞,与诗人郑谷、贯休关系友善,交往繁多,颇有友情。高蟾的诗大多是律诗、绝句,尤以五绝和七绝为多,以抒情为主,写景的诗较少,大多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抑郁和对时代的悲痛与思索。
高蟾在金陵与友人出游,游山赏景,山峦起伏,河海纵横,日落西山,留下一片金黄和回忆,友人乘兴作画,诗人见景生情,想到自己的经历和遭遇,有感而发而作这首诗。
《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这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和思考。开篇即写所见景色,画中美景犹胜现实,秋风冷厉,萧索自然,叶落枯黄而景色昏黄,秋虫禁闭不在虫鸣,秋水秋山仿佛瘦身一般冷清凄惨的对望着,浮云逐渐消失在深绿的山后,落日也快要落山了,景色残缺,日暮将至,一片愁云惨淡、日薄西山的景象。
曾伴、犹陪采取拟人化的手法,不是短暂的眺望,而是长时间的守望,将凄凉的日暮景色表达的惟妙惟肖,萧瑟衰败的山景没有令世人惆怅和失落,反倒让诗人产生一种别样的美妙和情绪,诗人痴痴的看着画中景色,一直看着日落西山、浮云消失,表达诗人对秋景的不同寻常的喜爱。
后两句由写看到景转移到心中所想,诗人严重不同往常的秋景是如此的美妙和沉醉,纵使尘世间无数的丹青妙手、绘画大师,无论他们的技法如何精妙,颜色如何惊奇,布局如何巧妙,但都不能将根植于内心的凄凉苦楚、世间坎坷付诸于画卷中,内心情感的表达不是任何画家能够用图画所能表示出来的。这一句有点题之意,也是不可多得的名句,对比之下可见诗人内心情感震荡。
在牛的画师也画不出人内心的情感变化,无论用什么手法和技法都不能将内心情绪的波动和变化阐述出来,画人画骨难画心,诗人内心的悲情离绪无人能知,痛苦酸楚没有人懂得,更不可能被画出来,所以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人活在时间,为感情所累,为金钱所困,为工作而忧,父母妻子、亲朋好友,都让我们分心和担忧,浮云在目、落日留辉,但个人内心的情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苦是甜,都得扛起来,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担当。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由于诗人出身寒门,历经多年才能中进士,其人生的坎坷和凄凉让他刻骨难忘,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十多年的考取功名之路,太艰难了,但毕竟结果是终于得偿所愿,过程很重要因为很苦,结果更重要因为很甜。错综复杂,百感交集之中看到这幅画,由画中秋景推测到诗人自己,产生一种心灵的共鸣和共振,是值得一读的佳作名句。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姿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