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交口县村庄(交口乡几个村)

导语:交口县部分村名来历

交口县村庄(交口乡几个村)

水头:相传,古时一要犯被押解路经此地,知当地群众饱受缺水之苦,便主动指定井位,挖到八、九丈深,果然见水,舀之不退。乡人谓之找到了水之源头,故名水头。

安头:相传,此地山头上曾建一古庵。因该庵在周围三个寺院中居首,村以庵名称为庵头。后因字意不雅,遂以谐音改称为安头。

铁金:村东金圪垛村建村较早,本村紧贴金圪垛,因而叫作贴金。后因当地铁矿较多,便改名为铁金。

寺墕:村庄建在一座寺院的旁边,最早称为华寺里。相传南宋时在此建了一座大佛寺院,叫西教寺。寺院规模宏大,院内广植梅花牡丹,每逢花期观者人众,景盛一时。清初改称寺墕,民国初改叫寺墕,均以地形得名。

炭腰脚:元明时代,当地即开采煤炭。随着挖煤工的增多,便在炭窑山之脚下建成村庄,故名。

乔家庄:据传,当地有一僧人,修炼行善,为解决村民行路不便之苦,在村中河上建起小桥一座。其后,村名因此善举称为桥家庄,后改名为乔家庄。

唐院川:最早村名俄定湾。相传,唐初皇子李世民带兵平息叛乱至此,借宿于乔沟的一土宅院内。事后,李世民重返这里答谢主人之恩。不想主人已故,便在院中设祭,随后村名改为唐院川。亦有传说云,世民重返这里,主人故去,只留一女,遂将此民女封为责妃,村名改为唐院川。

土寺:最早为张姓建庄,故名张家庄。其后改名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村边建有土宁寺,寺内住持因谋反被诛,村民逃散多年后始得返回。为不忘这场灾难,将村名改为土寺。

横罗:按地形取名。村庄座落于一处向阳山洼内,当地人俗称横圪罗,故名为横罗。

栾子头:最早为栾姓建庄,始称栾家寨。后村庄才搬迁于此地,因地形象一个鳌头,村名改称为鳌子头村。清初,因鳌字不雅,又改称为栾子头。

桃红坡:最早村名为川洞村。大约在唐代,村庄已具有相当规模。到宋末,由于徭役赋税沉重,村民多外逃,致使土地荒芜,人称“逃荒坡”。随后河上架起两座大桥,集镇繁荣,村名改称为双桥镇。大约到清顺治年间,大水将桥冲毁,村庄又迁移到生长着桃树和槐树的向阳山坡上,改村名为桃槐坡,方言称为桃灰坡。1947年定名为桃红坡。

双池:因此地最早有两个大水池,一名龙池、一名虎池,故名。

长足:该村位于一条长龙形的脚下,故名长脚,简称长足。

兴唐:原名拜堂,古代一官员每次路经土地庙,总要进去参拜神灵。故村名称拜堂。到了唐代,又来了一位官员,他把拜堂误听为“败唐”,认为有辱当朝,便下令改称为兴唐。

东营塘、西营塘:此地曾有大军扎过大营,初名营盘村。因村庄较分散,便分为两个村庄,分别称为东营盘和西营盘。又因营盘带有杀伤之意,加之清咸丰十一年(1861)重建了村边的佛塔寺,便改叫东营陀和西营陀。后佛塔倒塌,又改称为东营塘、西营塘。

石嘴会:本村下方建有古庙,庙下有大石,似嘴形。由于地处大道口,石头前后有街道有店铺,定期有集会,故名石嘴会。

谢思气:据传,元天历年间,该村有一人学艺出师之后,在面谢师傅时,遭师傅的痛斥而受了气。村庄便以此事定名为谢师气。后取谐音改称为谢思气。

车足头:据传,最早建村者从双池镇神堂底村迁来,当时只带一部纺车、一把镢头,艰苦创业。村名因此而称为车镢头,后改镢为足,演变成车足头。

白兑庄:此地很早是兑九峪通往关上的大道口。白姓富商最早在此建庄,并设店铺,做以物兑换白银的交易出名。之后,便定村名为白兑庄。

烟头:相传,张四姐下凡火烧北石佛寺,火势浓烟蔓延于此方才熄灭,于是定村名为烟头。乾隆《孝义县志》和光绪《孝义县志》均称为沿头。可能取村庄沿山岭而分布之意。

花寨:相传,张四姐下凡大闹温阳(即温泉)县时,曾扎寨于此,村名便叫花花寨。乾隆《孝义县志》和光绪《孝义县志》均称为花家寨。民国初年,也称为花家寨,简称花寨。

前务城、后务城:相传,唐时在此曾筑过城堡,定名为邬城。城堡分前、后两处,遂叫前邬城、后邬城。后因务与邬字谐音,改称前务城、后务城。亦有传说云,在建城堡时连日大雾,遂定名为雾城,后演变为前务城、后务城。

晌义:此地最早称为九泉沟,后在泉水之上垒石板筑成大井,称村名为板井村。另有一说,尉迟恭率军打仗途经此地,将士们饥渴难耐,尉迟恭以自己的神力,扳倒水井解决了将士们的口渴之急。村名故称板井村。乾隆《孝义县志》和光绪《孝义县志》均载名为板井上。民国初改称响义村,含响应辛亥革命起义的意思。

石口:为吕梁山大山口之一。《史记·赵世家》载:成侯十一年“秦攻魏,赵救之攻石阿。”即指此。旧通志载:石口,一名乌门关。《元史·文宗纪》载:“致和九年,令隰州乌门关垒石为固。故名石口。”即今之石口。光绪《隰州志》称为石口则。

落刁塔:传说,当地一农夫上云梦山打柴,观看两位仙人在石洞内对弈自娱。他站在一旁边看边吃人家吃剩的桃核充饥,不由得说:“看,马踩着车了!”那两人回头说:“看你的斧子沤了!”说完两人从木桥上走进洞去。农夫亦想跟着进去,但木桥已沤断,只得返身出来,却找不到原路。正好遇上一只大雕飞来,嘱其闭目乘其背上,半路不得睁眼。一霎那间飞落此地,一打听才知他已是好几辈以前的人了。从此,村名便叫成落雕塔。亦叫落雕塌。后简写成落刁塔。

南山:石口乡南部山岭间,零散分布着大小山庄七八个,包括寺上、岔上、圪垯里、小老沟、灰吊沟、王家沟、化洼等。最大的村庄也不过十多户人家,最小山庄仅三五户。以寺上为中心,分布在三个沟岔。为管理方便,交口县建立后,将这一带之山庄总称为南山。

蒲依:据史载,晋文公重耳受封于蒲,即此。汉武帝时,曾在此地设立蒲子县。晋永嘉三年(307),刘渊迁都于此并在此地称帝。亦传为蒲伊子隐居之地。清光绪《隰州志》称为蒲子村。今称蒲依。

上蒿城、下蒿城:据《左传》载,晋文公重耳奔蒲后,曾在此筑土城。其谋士暗里将墙体内加入蒿草,以断重耳在此久居之心。后人便将此地两村庄定名为上蒿城、下蒿城。

十二盘:宝岩河经此地段,河道盘曲十多处,便将村名定为十二盘。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梓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