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超奇全文及翻译(论衡全文及译文)
导语:《论衡》第十三卷│超奇篇第三十九(1)
【原文之一】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杼其义旨,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文人鸿儒也。好学勤力,博闻强识,世间多有;著书表文,论说古今,万不耐一。然则著书表文,博能所能用之者也。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此为匿生书主人,孔子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与彼草木不能伐采,一实也。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
【字词】1、杼:(zhù)织布机上的筘,古代亦指梭;薄,削薄,减削
2、眇:(miǎo)古同“渺”,远,高;古同“妙”;细小;瞎了一只眼,亦指双眼俱瞎
【拙解】通览书籍千篇以上,万卷以下,阅读流畅娴熟,可以审定文章分节断句,且能施以教授为人师者,则为通人。能抒解书籍内涵,对文句字词适当增减运用,并能上书奏记,或者提出新论著立学说,编撰文章者,则是文人中的鸿儒。好学勤勉,博闻强识,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能著书撰文,论说古今者,万人当中没有一位。然而著书撰文者,是能将渊博知识充分运用之人。入山中看见树木,树之高矮无所不知;到荒野看见草,草之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砍伐树木以建屋室,采集草本以制方剂,这是只知有草木却不会利用。通人所见广博,若不能借以论说,这是藏书人,即孔子所说的“能背诵诗经三百篇,让其理政却做不好”之人,与那些虽见草木却不知采药伐木加以利用者,是一回事。孔子找到鲁国编年史来撰写《春秋》,等到他创立了新的学说,能行褒赞贬斥,便不再只是记录鲁国的编年史,深奥的思想自然出于其胸。凡是尊重通人者,都是尊重其他们能充分运用其所学。如果只是背诵熟读,虽然读了千篇以上的诗经文章,也只是如鹦鹉能学说话之类。
【小议】学以致用,方能体现出勤学苦读的价值。孔子最赏颜渊,常赞许有加,赞其好学仁人。颜渊十四岁便拜孔子为师,终生事师,穷困潦倒,年仅四十而卒。颜渊师从孔子,随其师周游列国十余年,毫无建树,悻悻而归,只得以讲学为生计,同时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端木赐,即子贡,师从孔子,善于雄辩,曾官至鲁、卫两国之相;善于经商,富达千金。同为孔子门生,颜渊可谓“通人”,即如文中所言,“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子贡,则既可称之为鸿儒,亦是政商高人。二人孰优?文人学士常推崇颜渊,但真正能成大事者,却是子贡。“诵诗百篇”,若无以致用,不过就是鹦鹉学舌,亦或只是照本宣科、机械照搬,难堪大用。“博能所能用之者”,方可称世间大才、堪为国之重器。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梓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