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影视

真正的爱是尊重不是强迫(真正的爱基于尊重)

导语:真正的爱,不是控制,而是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尊重对方的选择

关于爱

1 中国特色家庭

在我们有中国特色的家庭中,经常存在着这样的情形:

结婚时,择偶的标准不是爱情,而常常是安全感。所以有房有车成了基本条件,不仅长辈这样想,许多处于择偶期的未婚男女自己也这样想。结果是,婚姻相对稳定,但缺乏感情,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可这第一步的基础就没打好。

结婚后,由于缺乏感情基础,而且女性更缺乏安全感,所以妻子会想去控制丈夫,但丈夫不乐意呀,于是丈夫就想逃走,逃走的方式可以是工作、爱好,甚至是小三。不仅如此,婆婆也想去控制儿子,但儿子在意识上感觉不能逃离母亲,所以就在婆媳斗争中站在了母亲这边。

有了孩子之后,妻子情感上的空虚终于可以被满足,所以就把心思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不过这也要取决于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是男孩,当母亲的就会发展出恋子情结;如果是女孩,母亲就会把心中“被讨厌的内在小女孩”投射在她身上,于是造就了又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女性。

至于公公和岳父,除非他们特别执着于自己的“权力感”,否则很难在大家庭中产生什么影响。

2 过渡客体

现在很多人对物质的追求有时真的能让我们瞠目结舌,比如卖肾买iphone,援交买ipad…...而这些可能都是小时候亲子关系导致的“后遗症”。

对物质的追求代表了对爱的渴望,我们把这样的物质媒介称作“过渡客体”。

比如,婴儿渴了,妈妈拿奶瓶喂他,这个奶瓶就是母爱的过渡客体。可为什么一些人长大以后,还会在过渡客体与爱之间划等号呢?这是因为小时候得到的母爱不够多。

得到足够多母爱的孩子,会在某一刻突然领悟到,母爱并不等同于奶瓶、零食、玩具熊,母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孩子会放下对过渡客体的执着,但如果得到的母爱太少,这种领悟没有发生,那长大后就依然摆脱不了对这些载体的执着。

这对家长们也是个警醒,如果你表达爱的方式就只是给孩子买东西,而不是陪伴和关爱,那孩子就会一直执着于这些物质上的东西。

很多家长都会看一些育儿书,书里有很多具体的方法论,但是,请注意不要将这些当成任务来做,这些方法都只是媒介,你的关怀与爱护才是最好的育儿手段。

3 爱的谎言

最后,我们来看看有关爱的6个谎言。

3.1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这是天下无数谎言中的No.1。

我们国家是个重视“孝道”的国家,不过我们也会因此倾向于宽恕甚至忽略父母对孩子的罪行。不要说什么“打是亲,骂是爱”,除了被打被骂的那个人,其他人都没有资格去评价这是爱,还是虐待。

父母并没有那么伟大,更何况一个人也不会因为有了孩子就能自动成为好的父母。

3.2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这是我们社会最典型的一个谎言,父母用这个谎言控制孩子,老师用这个谎言控制学生,男人用这个谎言控制女人,女人也用这个谎言控制男人。

真正的爱,不是控制,而是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尊重对方的选择。

3.3 我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

大人们常借爱的名义,强迫孩子和他们黏在一起。比如要求孩子向自己“坦白心里话”,要求孩子在老家找工作。

可这种“不分离”的愿望却并非出于爱孩子,而只是为了自己不寂寞。

3.4 婆媳关系

婆媳关系我们在之前提到了,这个词本身就很有迷惑性,因为它听起来像是婆婆和媳妇两个人的事,可实际上这是婆婆、媳妇和儿子的三角关系。并且,这个三角关系的核心恰恰就是被忽略的儿子。

想要解决这个三角关系中的问题,这个男人就必须站出来积极调解,最好当婆婆的也能意识到,孩子不该是自己的最爱,丈夫才是。

3.5 嫉妒

嫉妒这个词,听上去也是个三角关系——我因为你和另一个人关系太近而吃醋。

但实际上,嫉妒常常是个借口,目的是为了控制情侣,或者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转嫁自己的自卑感。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太低,又不愿意承认,他就只能找个其他途径发泄出去,假如这时出现了第三个人,他就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不是我让你不喜欢,而是另一个人让你不喜欢我。这看似确实还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好方式。

3.6 爱,是为了幸福和快乐

有些人谈恋爱,并不是为了幸福和快乐,而仅仅是为了重复自己的童年。

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有酒鬼父亲的女孩,她长大以后也很可能找一个爱喝酒的男人,并且会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男人戒酒。小时候无能为力,长大了就找机会纠正童年的错误。

但是,这种重复经常是危险的,因为如果纠正失败,就会再次重复童年时的痛苦,所以还是避免为好。

后记

全书从心理学角度看待家庭关系,是不是让你看清了很多问题?

书中的某些观点可能并不太容易接受,因为和我们过去的观念差别太大了,比如溺爱是自恋,比如分离焦虑……不过这没关系,要不要接受,何时接受,选择权一直在我们自己手中。

金点子,真正的坦白是坦诚地所作所为,从而获得灵魂的洗涤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森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