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忽必烈修运河(忽必烈修的是什么运河)

导语:忽必烈开凿胶莱运河,不仅没有用处,还把胶州半岛最大湖泊弄没了

凿地三百余里,起胶西县东陈村海口,西北达胶河,出海仓口,谓之胶莱新河。——《明史·河渠志五·胶莱河条》

这是《明史》中对元朝开凿的胶莱运河的描述。

忽必烈定都元大都

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定都大都,忽必烈选定大都,作为元朝的都城,有一定的考量。大都靠近蒙古实际统治区,便于得到了来自蒙古草原的支持。而定都大都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那就是粮食供应不足。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南方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粮食主产地,因此北方的粮食,多来自于南方。历朝历代定都北方的皇帝,都要考虑如何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来。在那个交通不便利的年代,陆运就意味着巨大的损失,因此忽必烈采取了水运的方式。

元军陆运粮食损失较大

元朝统治者们先是想要,通过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运粮,但是因为黄河决堤,导致大运河通济渠段被阻断。为了运粮,只能采取水运转陆运,再转水运的方式。那就是粮食运到河南中滦,再换上马车走一百多里的路程,到汲口镇再运上船,通过大运河运往大都。

这一番折腾,不仅衰耗巨大,而且还要多出许多开支。元朝时期,航海业已经有了长足进步,海运又被提上了日程。南方的粮食,经过海上运往大都,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第一是有海盗劫粮,当时元朝统治者残暴统治,许多沿海底层百姓无法生存,成为了海盗,专门劫掠元军的商船;第二点,海洋上的天气,元朝人无法估量,一遇到大风暴,粮食会损失殆尽;第三点,胶州半岛外海波涛汹涌,礁石林立,船碰到礁石,轻则搁浅,重则船毁人亡。

元朝海运航线图

忽必烈为了保证大都的粮食供应,邀请了元朝的文武百官一同商议,最终有一个官吏提出了一种方案。这种方案提出后,忽必烈召集工匠商议,认为是个可行的办法。方案就是从黄海灵山海口,到渤海三山岛的地域,开凿一条运河。

根据方案提出官吏的想法,开凿这条运河,可以沟通黄海和渤海,避免运粮船走胶州半岛外海,可以大大降低漕运的损失。忽必烈最终同意了这种方案,当时忽必烈身边有一群俘虏来的汉人工匠,开凿运河还是有技术支持的。

忽必烈一声令下,从至正十七年开始开凿,在胶州半岛的大山中,一年时间就开凿出了胶莱运河。胶莱运河长200多公里,贯穿了整个胶州半岛。胶莱运河开通后,忽必烈急着试验新的运粮方式,看是否效果更佳?

元朝胶莱运河运粮船首航

这种漕运方案是,从江苏太仓经过邗沟,将粮食运到连云港,从连云港入海,经过黄海,入胶莱运河。运粮船从胶莱运河出来后,经过渤海,通过海河,大运河的永济渠段,运到元大都。至正十八年,元朝开始采用这种方案运粮,在记载中:

“用王积翁言,诏江南运粮,于阿八赤新开神山河及海道两道运之。”

运粮船经过几个月的运输,传来情况汇报。因为胶莱运河在大山中开凿,河底山石林立,对船只损害严重。一百多艘运粮船,不是被山石撞烂底部,漏水沉没,就是陷入泥沙中,无法航行,损失了一半多的粮食。

今胶莱河流域图

忽必烈一看,还没有海运好,从此不再考虑用胶莱运河运粮。在首航中,元朝人就发现了,胶莱运河的泥沙淤积非常严重,来自黄海和渤海的泥沙,不断冲入运河内。在记载中:

“春夏泉涸无所引注,秋冬暴涨无可蓄泄。南北海沙易塞,舟行滞而不通。”

从此,元朝统治者采用了海运的方式,运输元大都所用的粮食。耗时耗力开凿的胶莱运河,失去了它的作用。胶莱运河不仅没有用途,而且还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把胶州半岛最大的湖泊,百脉湖给弄没了。

曾经的百脉湖碧波荡漾

运河能够行驶船只,靠的是水位高低差,因此需要设立水闸。通过一道道水闸,形成水位高低差,才能将粮食从南运到北。水闸要放水,也要储水,大运河就是用山东西部的南四湖储水。而元朝统治者把百脉湖,当成了胶莱运河的储水湖。在记载中:

“高密有胶河,亦趋胶莱,易致漫溢,应导入百脉湖,以分水势。”

可惜百脉湖流域面积小,流入湖中的河流较少,运河开凿前,还能勉强维持它的供水。等到胶莱运河开凿完成后,百脉湖旱季给运河水闸储水,到了雨季河水充足,又会给运河带去大量泥沙,阻塞河道。

因此对比南四湖,百脉湖不适合当运河的储水湖,随着元朝统治的结束,胶莱运河无人管理。百脉湖本来流域小,河流补水不足,加上湖水从运河南北两侧,流入黄海和渤海。经过几百年的时间,胶东半岛曾经最大的湖泊,百脉湖最终消失不见。

消失的百脉湖

最终胶莱运河的开凿,既没有方便元朝运输漕粮,缓解元朝的粮食危机。而且胶莱运河的开凿,带给了百脉湖巨大伤害,最终百脉湖这个胶东半岛第一大湖,在日积月累中渐渐消失,也全是因为当时元朝统治者一时脑热。

本文内容由小楠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