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
导语:深钻细研语文课文注释,学好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文言文入选语文课本时,编者都深入思考过,对文本,更是精打细磨,对学生各阶段的学情都深入分析。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课下的注释都比较详尽,自己要分析研究理解透彻。抓住注解,记住文言字词的意思,慢慢积累。学生学习时,只要认真分析,仔细阅读是能理解的,是能学习好语文的。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好多学生不会看注解,只是记注释,是机械的背诵。问其文言文句子中每一个字的意思,学生有根据注释一一对应着回答,出现驴头对马嘴的回答。所以我认为,认真分析注释很重要,每次讲文言文总是要领着学生读注释。下面是《烛之武退秦师》的课文后注释领读示范。
注释1,我们知道作者是相传的左丘明。《左传》是相传的左丘明给《春秋》做的注。《左传》的“传”是“注”的意思,类似的意思还有注释1《十三经注疏》中的“注”,“疏”与“传”意思相近,都是“注”的意思。《左传》是编年史著作。
注释2,春秋时的五种爵位,公、侯、伯、子、男是文化常识
注释3,句序要注意。“以其无礼于晋”,按现代汉语顺序是“以其于晋无礼”,是状语后置句,也可以说是倒装句。
注释4,没有对“贰”专一解释,它的解释含在“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句中。这个字非常重要,“贰”这里是“依附于……同时又依附……”的意思,它的意思是,不专一,有二心,是动词,可视数词做动词用。
注释5,军,这个字的注解是驻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是个省略句。
注释6、7、8、9,这几个注解没有太大的出入,好理解。
注释10、11,我们放一起理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不如人”的主语是“臣壮年”,不能理解为“臣”。“臣之壮也”,意思是“臣是壮年”,是个句子,句子是不能做主谓宾等句子成分的,所以加个“之”字,它就是取消句子独立的作用。
注释12,是出现在古代汉语中多是代词这,很少是判断词是。寡人,是寡德之人,谦辞,秦汉之前不是皇帝专用。
注释17,缒,有绳子拴着人从上往下送,是动词。那么“夜”就是“在夜晚”,是名词作状语。
注释19和23,24,可以放在一起理解。“执事”、“东道主”、“行李”,都是古今异义,需要特别注意。
注释19,敢,是冒昧,是客气的说法。
注释20 ,鄙,是不好的,偏远的,引申为边邑。这里又做动词,是“把……当做边邑“,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是指郑国,可视为省略。一般不把它当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这句话的意思是:越过其他国家,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自己的边邑。
注释21,陪,是增加。它应给是“倍”,是增加,但课本没有说,我们要知道同音、同形或形相近的字有可能是同假字。
注释28,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和“夕”分别在“济”和“设”两个动词前,是名词做状语,是“在早上,在晚上”的意思。
接着还有一个句子没注解,也要注意。夫晋,何厌之有?这是一个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夫,表示即将发表议论.“何厌之有”中,“何厌”为“有”的宾语,在文言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往往将宾语提前,以示强调.其中的“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整句话里,“晋”是主语。这里的“之”是复指代词,代“何厌”起强调作用,也前置。类似的成语“马首是瞻 、 惟你是问、 唯命是从”等,这里的“是”是代词,“这”一样是复指代词,前置了。
注释,29,30放在一起对比两个“封”的意思。既东封郑,“封”是动词,“以……为疆界”。“东”是修饰“封”的,是名词做状语,在东边的意思。又欲肆其西封,“肆”是动词,大肆扩张,“封”只能是名词,和上句的“封”要分清。“西”和“东”一样,都是名词作状语。
注释31,阙,是侵损、削减。其实就是通“缺”。
注释34“ 说”是通“悦”。这个注释告诉我们,古今字一样时,一定要有疑问,可能古今意不一样。
注释3,微,在古汉语中多次出现,是没有的意思。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夫人,读时就应注意。
文言文的阅读,对学识来说最大的障碍是字词,最困难的是翻译成现代汉语。课文后边的注释很详尽,可学生又没认真去理解。这里的示范还不够详尽,应该对相关的字词查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多对比分析。
每学一课文,把自己理解的,查到的,老师讲的重点字词摘录整理。学完课文,读懂文言文不是问题,做高考文言文阅读也会很轻松。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信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