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绩下滑怎么教育(孩子成绩大幅下滑怎么沟通)
导语:孩子学习成绩下滑甚至陷入“迷茫”,家长该如何帮他们走出困境?
上课发呆、自习放空;双眼无神、异常焦虑;东奔西撞、无从下手......
在大量学业咨询中,中学生的这些“症状”时有发生,因此而造成“成绩下滑”的同学亦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既不是智力的有限,也不是能力的不足,而是陷入了“迷茫”的深渊。本篇文章将带领大家找到孩子“迷茫”的原因以及拯救方法。
01
中学生“迷茫”的原因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三组人进行马拉松比赛。
第一组:不知总距离,也没有里程碑。
在行程中,人们不知道还有多久才能到达目的地,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逐渐开始感到疲惫,情绪低落并开始抱怨,接着逐渐愤怒且不愿再前进。
第二组:已知总距离,但没有里程碑。
这一组的人们完成了行程,但是因为没有里程碑提示自己已经完成了多长的距离,因此到达目的地时已经疲惫不堪。
第三组:已知总距离,且每5千米设置一个里程碑。
这组人沿着路标前进,心里很清楚已完成的距离,也很清楚未完成的距离,于是很快地就到达了目的地。
这个实验结果同时也验证了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在意外夺冠后的发言:“我是凭智慧战胜对手”。当时很多人都不认可这个个头不高的选手,甚至认为他的话是在故弄玄虚。而这个心理实验却恰恰验证了他胜利背后的因素,也就是目标导向的作用。
对于中学生来说,“迷茫”的代名词之一便是:没有目标。
02
目标的作用
① 杜绝精神内耗
目标的明晰能够增强学习的信念感,杜绝沮丧、焦虑等情绪对学习动力的消耗。没有目标的学生,最初可能会对学习感到没有积极性,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便不再有兴趣学习。随后就慢慢发展为不感兴趣,面对考试极其焦虑。
恶性的情绪循环会消磨掉大部分的动力和耐心,甚至侵蚀掉我们对学习之外事物的热情,严重时还会感受不到存在的意义。因此在学习时,没有目标就会四处碰壁,而制定了目标的同学则如鱼得水,在一次又一次尝到努力学习的甜头后,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促进成绩的提升。
② 正向激励作用
当目标被分解之后,目标的激励作用便得以凸显。实现一个小目标就会得到一个正向的激励,这对于培养中学生挑战目标的信心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学习过程正如攀爬一座又一座沙丘,平坦时稍显轻松,上坡路步履维艰。在荒漠低洼处,眼前的沙丘会挡住你的视线,让你永远无法知道翻过这一片沙丘后是迎接的是什么,更看不见未来的风景。
但当行动有了明确目标,随着步伐的前进,可以看到行动与目标的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当我们看见自己不断地接近目标时,学习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更加有毅力克服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③ 培养学习习惯
合理的学习目标有利于规划时间,培养优秀的学习习惯。在明确目标后,就能将目标分解,落实到每天的计划当中去,心中便有数什么时间段该干什么事。逐渐开始从沉迷娱乐、放空,转变成围绕学业展开一系列的“每日打卡”。当每天的生活重心转移到学习上了,又有良好的习惯加以辅助,成绩的提升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03
目标的划分
目标分为人生终极目标、长期目标和中短期目标。
人生终极目标在时间跨度上可能长达几十年,没有确定的数字。长期目标一般是指3~10年内的规划。中期目标是指近2年的目标。短期目标通常被分解为一个月、一个周的具体目标,也可以具体到一个学期、一场考试。
对于中学生来说,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能力以及社会发展趋势,探索个人的终极目标和长期目标。随后再把长期目标进行分解,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制定相应的中短期目标。
学习如果没有目标,就会变得懒散。一旦决定“今天学这些”,学习一下子就会张弛有度。当下有很多人到了中学阶段仍然不知道未来想干什么,不仅自己不清楚,连家长和学校也不清楚。大多数人只会教导中学生努力学习、考个好的大学、选个热门专业,最后找个稳定工作。如此一来,学生并没有找到最感兴趣、最适合、发展最好的人生道路。
寒窗苦读十余年,如果不想浪费如此宝贵的十年青春去合眼摸象、茫然失措,那么我建议从中学就开始探索未来职业,树立生涯目标。有目标,才能定规划;有规划,才能绘蓝图;有蓝图,才能打基础;有基础,就会有举措,获得成绩自然是水到渠成。
总结与启示
中学时代是“迷茫症”的高发期,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产生茫然感。但不要因此而感到焦虑,甚至一蹶不振。相反,此刻的你恰恰需要步履不停,反思目标、调整目标,踏踏实实地完成每一个分解而来的小目标。
正如木心在《素履之往》中写道:
我的迷茫和胆怯也一直都在,
但我告诉自己,
就算是万丈深渊,
走下去,
也是前程万里。
(作者 | 北师大杨娟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内容由小梓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