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无定河边骨全诗(可怜无定河边骨什么意思)
导语:细思极恐的唐诗名作:“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杜甫曾经有一首唐诗,名为《悲陈陶》。初读这首唐诗,以为陈陶是著名诗人,杜甫借诗作表达悼念之情。
后来才发现,陈陶是一个地名。
而在杜甫去世100多年后,晚唐确实又出现了一个唐代诗人,名字就是陈陶。
而这个诗人陈陶,远比地名陈陶更有名气,因为他写就了流传千古的唐诗名作《陇西行》组诗,其中最著名的是《陇西行·其二》,最精彩的诗句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是陈陶《陇西行·其二》的全文,很短,但是却得到了后世极高的赞扬,入选唐诗三百首,代代相传。
诗歌内容很简单,就是写晚唐时期唐军在边境作战,全军覆没。但是值得品味的是后两句,仔细读来,细思极恐。
①14字唐诗中满是生死“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前半句写戍边将士已经化为累累白骨,他们的生命长存在无定河畔的土地上。寒风呜咽,英灵不知漂向何处。
后半句则是在远方家人的心目中,他们还在边境为国杀敌。因为思念过深,她们还时常在梦境中梦见他们,怀着期待: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推开家门,全家团圆。
但你我都很清楚,这是生与死的距离,是永远也无法团圆了。
②14字唐诗中满是荒诞“河边骨”如何化为“梦里人”?其实在这里已经有了足够的铺垫。
首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河边骨”化为“梦里人”的重要条件,是征夫思妇分别的时间足够长。长时间的离别,所以“河边骨”才会化为“梦里人”。而温柔乡里的“梦里人”,现实中却已经是“河边骨”。
其次,什么人才会频繁入梦?答案是死去的人。对于守候在家里的思妇来讲,远方的征夫是她们梦境的中心。但是唯独征夫已经死去,且灵魂到处漂泊,思妇的梦境中才会频繁出现。
再次,在那个时代,思妇难道不清楚征夫戍守边疆凶多吉少吗?她自己很清楚,只不过不愿相信罢了。所以,在更多的时候,家里的亲人们只不过是偏执地愿意相信,在外戍守边疆的将士们还都活着。
14个字的唐诗,写尽唐诗的悲苦,惨不忍睹,细思极恐。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碧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