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孩子恋物是什么导致的(小孩恋物是怎么回事)

导语:孩子恋物是怪癖吗?很多家长都误会了,你可别搞错

文|淘妈

之前在看《我家那闺女》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22岁的傅园慧,不管是睡觉还是出门,都会戴着一条红带子。刚开始不理解,后来傅爸爸解释说,他们管这个红带子叫“摸摸”。在傅园慧小的时候就一直喜欢一块小毛巾,长大后就改成了这条红带子。

维嘉问“如果不摸会怎么样?”

傅爸爸说“不摸,手就没有地方放。”

秦海璐说“但是她已经二十二岁了。”

傅爸爸回答“她一直都是这样。”

后来在看到欧阳娜娜三姐妹的一个采访时知道,原来欧阳妮妮也有这样的“怪癖”:她从小到大都抱着一条被子,到现在已经24年了。即便这条被子已经由最初的厚度慢慢变成了薄薄的一层,她还是会拿在手里不停地闻。如果这条被子不在她身边,她就感觉吃不饱,睡不好。

看到这儿,很多人都会发现,其实自己家或者是身边人也有类似的小癖好。记得淘妈的表妹小的时候睡觉,一定要咬被子的一个角。从小到大咬破了不知多少次,姑姑也补了无数次。没有这条被子,表妹哭着闹着是不会睡觉的。还有我家侄儿,喝水一定要用小时候用过的那个奶瓶,好像上了小学才不用。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不正常的一种“怪癖”,甚至有些家长会强迫孩子戒掉这样的习惯。其实不管是傅园慧的“摸摸”,欧阳妮妮的被子,还是侄儿的奶瓶,这都是一种“恋物行为”。孩子为何会出现这种行为?家长又该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这种行为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孩子恋物,是怪癖吗?

首先家长要搞清楚一点,孩子的恋物行为是很正常的,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怪癖”。所以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要觉得“丢人”。大多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你家孩子不是个例。

孩子的恋物行为,其实是从依恋到独立的过渡时期。怎么理解呢?孩子在出生后的6个月到2岁,会进入“依恋对象单一化”的阶段。也就是孩子会对主要照顾他的人产生依恋,一般都是妈妈。只要孩子一眼看不到照顾者,就会很焦虑,甚至会大哭。但是妈妈也不可能24小时一刻不离开孩子的身边,那在妈妈离开的这段时间孩子就会寻找一些替代物来安抚自己,缓解自己的不安。而这些替代物,要么是有妈妈的味道,要么是有自己的体味,这种熟悉的感觉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在这个阶段,如果照顾者不能对孩子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孩子的恋物行为会更加明显。

如何引导孩子?

对于孩子的这种恋物行为,家长不必强迫孩子去戒除,否则会加重孩子的不安,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家长能做的就是慢慢引导,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转移注意力

有些孩子在断奶后还有摸neinei的行为,这个时候妈妈不要通过粗暴的方式来阻止。你可以告诉孩子“你这样摸妈妈,妈妈很不舒服,不过妈妈很喜欢你抱着妈妈。”妈妈向孩子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慢慢减少摸neinei的次数。或者在孩子摸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去看看绘本,玩玩玩具,这样也能减轻对neinei的依恋程度。

2. 表达对孩子的爱

很多孩子有恋物行为,其实是缺乏安全感。家长平时注意多多陪伴孩子,及时表达对孩子的爱。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主要来源,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恋物的行为也就没那么明显了。

淘妈说: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讲,恋物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即使没有消失,只要不影响孩子的正常、健康发育,家长也不用强制纠正。不知你家孩子有没有恋物行为呢?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萱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