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在古代叫什么(弱智(打一字))
导语:他历史上被人称为“弱智皇帝”,闹出的一个笑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中国历代皇帝数不胜数,各有特点,大多贤名在外,深受当朝文武百官拥戴。不过,在西晋时期,偏偏出现了一位以“弱智”闻名于历史的皇帝,他不仅“丑名”在外,闹过的笑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
他就是晋惠帝司马衷。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对他的评价是:“惠帝之愚,古今无匹,国因以亡”。不过,一个曾经在位十七年的皇帝真的如世人所言那样是弱智吗?
一、弱智皇帝闹笑话司马衷被传为弱智皇帝,与他闹过的两个笑话有关,其中一个更是为百姓口口相传。被记载进《晋书》,文中内容是这样写的:
那日,司马衷在一群太监的陪伴下来到华林园游玩。当时正值春天,万物生长,鲜花绽放,司马衷在花园里玩得不亦乐乎。忽然,从池塘边传过来一片蛤蟆呱呱的叫唤声。
司马衷好奇地走向池塘,看着成群的蛤蟆发出好听的声音,司马衷忽然随口问出一句:“它们是为我在鸣叫还是为他人鸣叫呢?”
司马衷此话一出,跟随在侧的太监们一时无言以对,心想着蛤蟆叫不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吗。
这时,一位稍微聪明一点的小太监巧妙的回答道:“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小太监的回答让司马衷大为满意,立即给了这位太监奖赏。事后,太监们把此事口口相传,连朝堂的文武百官们都知道了,甚至还被文官专门记载下来。也因为这件事,有人认为司马衷言论荒唐,实在无能。更有甚言者,说他是一位“弱智皇帝”。
纵观司马衷十七年皇帝史,他或许不是一位精明强干、雷厉风行的帝王,但是说他“弱智”未免有失偏颇。
二、晋武帝考司马衷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与武元皇后的次子,由于武元皇后生下的长子在两岁时夭折,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司马衷为皇太子。司马衷做太子期间,朝野里私下有人说他智力低下,将来恐难以担当大任,晋武帝有二十六名子嗣,太子人选应另立其他人。
这些话传到晋武王的耳中,不免让他有些踌躇起来,好不容易拿下的江山可不能轻易给丢了,后继人选确实应该要慎重。
为了探探司马衷究竟能否堪当大任,也为了堵住文武百官的嘴,晋武帝决定以“以尚书事,令太子决之”之法考察司马衷是否具备理政能力。
要说司马衷从小就接受了治国为政的理论教育,他的父亲司马炎、母亲武元皇后又都是才华横溢之人,他的才能也不会差。只是,司马衷的心思没在这上面,他更安于享乐,再加上他一直也没有在政治场上磨砺过。所以,面对晋武帝出的考题,他一时难以作答。
他的夫人贾南风十分聪明,也很有野心,相比司马衷她更拎得清这次考试的份量。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贾南风让张泓事前把考试的答案写好,让夫君照着葫芦画瓢来回答。
当司马衷拿起笔准备“抄”时,转念一想,自己的文采可达不到张泓那样的引经据典。所以,他决定按自己的语言方式更加简单明了的作答。结果,晋武帝看到答卷后心中大喜,司马衷也顺利闯过这一关。
由此可见,司马衷并没有像传闻中的那样弱智,只知道依葫芦画瓢。他只不过是不太热衷于政治,对于读文拟诏、处理朝纲他有自己的独特方式与处理之道。
三、有情有义对嵇绍司马衷还是一个非常重情重义、拎得清谁是忠臣谁是奸臣的帝王。《水经注》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嵇侍中血,勿洗也。”
这篇记载很长,详细记录了在“八王之乱”时期,晋惠帝司马衷出征一事。一场战役中,兵败,司马衷身上被射中三箭。当时,所有护驾的群臣兵将只顾自己逃命,唯有嵇绍一人冒死护驾在旁。司马衷非常感动,他是这样一个人,别人待他好一分,他能待别人好十分。
激战中,敌方又再次冲杀上来,他们先将兵器对准了嵇绍。司马衷见状,顾不上箭伤,踉跄着上前阻拦说:“吾吏也,勿害之。”敌将说:“受太弟命,惟不犯陛下一人耳。”
接着,敌人残忍地砍下了嵇绍的脑袋,鲜血立马溅到了司马衷龙袍上。司马衷脱险后,重回朝堂,每次上朝,他都会穿着被溅了一身血的龙袍。每每大臣们劝说他把龙袍洗洗再穿,他都不由自主地沉思道:“嵇侍中血,勿洗也。”
他是在怀念嵇绍,在生命的危急时刻,是嵇绍还在冒死救他,对于这样的忠臣,多么难得,他怎能忘。他找不到别的方式来怀念他,唯有这件龙袍,他能时常穿着,以示怀念。
司马衷就是这样一位皇帝,在那场战役中,他自己明明已身中三箭,生死悬在一线之间,却还能在自身都难保的情况之下,竭力保护自己忠诚的臣子,这绝不是一般的帝王所能做到的。
当嵇绍死后,他又无限怀念。凭这点,细数历朝历代中又能挑出几个这样的皇帝呢?面对如此重情重义的司马衷,还能说他是弱智皇帝吗?
西周后期,变故迭起。司马衷的八个兄弟起事,战事不断。司马衷身边侍卫越来越少,他明白大局已定,再难逆转。当卢志向他汇报王浚大军距离邺城仅剩八十里,司马衷立即捕捉到这个数字,刻不容缓,他立马下令撤离邺城,向洛阳进发。懂得把握时势,危急时刻头脑依然清醒,这恐怕不是一个弱智皇帝所为。
四、闹笑话并非“弱智”
那司马衷为何会闹出“官私蛤蟆”这样的笑话来呢?
首先,司马衷从小生活在皇帝内,世上之事,有他所能知道的,也有他所未知晓的。他从未去过农村,更没见过农家人耕田,不知道蛤蟆叫声也是正常的事。如果由此来推断他是一个“弱智皇帝”未免太武断了些。
其次,司马衷九岁被选为皇太子,从小接受的都是治国为政的理论教育,难免他会很容易将所见所闻之事与治国政务联系起来。
那次司马衷游玩华林园所处时期,他被朝堂上文武官员不断争论之事困扰。当他听到蛤蟆叫,不由得联想到了这群百官们,才会问出 “为官乎,为私乎?”可以想见,他不是单纯地问蛤蟆,而是想到了当朝的百官们他们有多少是为了西晋?有多少是为了一己私利?
结果,身边人不解,还被当成了笑话,让人称其为“弱智皇帝”。对于这样一位率真、重情重义、不谙政事的他来说,实在有失公允。
一个在后宫长大的皇帝,不知道蛤蟆叫,只是从小到大没有见过罢了,不能因此笑话他是“弱智”,医学界也不会凭此下结论。
本文内容由小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