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判断句和否定句(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

导语:古代汉语语法常识:判断句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判断句和否定句(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

判 断 句

(一)句类、句型和句式:

句子有不同的类型,给句子分类又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依功能可以分为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依语气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通常把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出的类别叫句类);依结构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根据结构分出的类别叫句型)。句型又有不同层次,如陈述句又分肯定句和否定句,单句又分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等。句式则是句型的一个下位概念,指句子的结构有某种形式特点的句子,如连动式、兼语式等。

(二)判断句及其特点:

什么是判断句?广义地说,凡对主语的性质、情况进行判断的都是判断句。它包括具有此种作用的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动形谓语句如:

(1)颍考叔,纯孝也。——《左传·隐公元年》(2)知者,无不知也。——《孟子·尽心上》(3)今男女同贽,是无别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4)虢必亡矣,亡下阳不惧,而又有功;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左传·僖公二年》

现汉:(1)他很聪明。(2)问题是明摆着的。(3)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狭义地说,用来断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类事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某一性质和种类的句子(功能类)。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的(结构类)。由于以名词谓语构成的判断句在古汉语里使用很普遍,所以判断句的概念一般指它的狭义内涵。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通常使用判断动词 “是” (也叫“系词”)作述语,不用判断动词的情况很少。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以意合为主,一般不用判断动词做述语,而是基本上用名词性成分作谓语,用判断句式本身来表示判断。

(三)判断句的形式:

1.“主语+谓语”名词谓语直接作谓语,主谓之间或有停顿,或无。(1)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北山经》(2)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

2.“主语+者,谓语+也”主语之后加附着性代词“者”表提顿,谓语之后加表示确认、肯定语气的“也”加强判断。这一结构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句式,也可以单用二者之一。(1)兵者,凶器也。——《韩非子·存韩》(2)君者,出令者也。——韩愈《原道》(3)虎者,厉虫。——《战国策·秦策》(4)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5)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6)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

3. “主语+副词+谓语”古汉语表示否定判断,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非”。(1)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2)白马非马。——《公孙龙子》(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4)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报任安书》(5)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肯定性的判断,也可以在主谓之间加上“乃、即、诚、实、必、盖、本、真、皆、固、素……”等有判断语气的副词加强表达的效果。

(1)(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2)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3)子诚齐人也。——《孟子·公孙丑上》(4)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世说新语·识鉴》(5)此必辛佐治也。——《世说新语·方正》 蜀“辛毗”(6)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庄子·让王》(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8)此真先君之言也。——《荀子·非十二子》(9)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之舆者,皆天下豪英。——《史记·袁盎列传》

(10)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固周制也。——《左传·昭公二十三年》(11)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史记·高祖本纪》

4. “主语+维(惟)+谓语”【“维”:语气词】(1)厥土维白壤。——《尚书·禹贡》(2)髧彼两髦,实维我仪。——《诗经·鄘风·柏舟》(3)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尚书·皋陶谟》(4)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

5.“主语+动词+谓语” 古汉语中也有部分判断句使用动词“为”,如:(1)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左·襄二十六》(2)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吕氏春秋疑似》

这些句子转换成典型的判断句意思无别,因此有人认为这个“为”是系词,但这样的例子很少,很多句子里的“为”还是实义动词,例见教材。另:(1)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论语·雍也》(2)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 这一类的句子转换成判断句之后意思不同,故不是判断句。汉以后产生判断动词“是”。(1)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左传·襄公十四年》(2)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 [ 注:先秦偶有 ](3)是是帚慧,有内兵,年大孰。——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彗星图,图版二三下书(4)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三国志·蜀书·张飞传》(5)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世说新语·言语》

(四)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先秦汉语中,判断句里的“是”通常是指示代词,在句子里作主语,复指前文。一般认为,这个指示代词即是后来判断词“是”的来源。

(1)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孟子·公孙丑上》(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指示代词“是”在判断句中也可以作谓语。如:(1)汤之问棘也是矣。——《庄子·逍遥游》(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四》 古汉语里还有一个形容词“是”,意思是“对的”、“正确的”。它和判断动词“是”没有源流关系。(1)魏其言是也。——《史记·魏其武安后列传》(2)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同上 (用为意动)

(五)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古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关系,但在语义表达方面却不那么单一,可归纳为五种功能,分述如下:

表类属关系:(1)仲弓父,贱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2)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3)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表等同关系:(1)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战国策·赵策》(2)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述而》(3)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陈涉世家》

表比喻关系:(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2)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卷六十五》(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表某种特殊逻辑关系:(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2)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表因果关系:(1)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庄子·秋水》(2)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