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清趣则生雅是什么意思(心存清趣则生雅致)
导语:10副修身对联:心存清白真快乐,事留余地自逍遥
01
无贪心,无私心,心存清白真快乐;
不寻事,不怕事,事留余地自逍遥。
这是一副劝诫人们正确为人处事、修身养性的联语。
上联的“贪心”,即贪得的欲望。“私心”,即为自己打算的念头或私心妄念。《尸子·治天下》说“无私,百智之宗也。”“清白”指品行纯洁,没有污点。苏轼《叶嘉传》:“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也特指廉洁不贪污,《明史·温纯传》:“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
上联是说,为人无贪心,无私心,不为外物所诱,“不以感私伤神”,心存清白,廉洁自守,能保持这种高尚人格的人,就会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不致有“身被名牵”“心为形役”的苦恼。
下联的“不寻事”,即不故意制造事端或找麻烦。“不怕事”,指不怕惹是非或不怕犯错误。苏辙云:“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清代申居郧也说:“人该省事,不可怕事。”“余地”,是指言论或行动中留有的可以回旋的空间。
下联是说,人做事要有胆有识,敢于担当,既不惹事生非,又不胆小怕事,在处理具体事情上要讲究策略,注意分寸,留有充分的余地。这样就能进退自由,应付裕如,获得逍遥自在的主动权。
对联所蕴含的是一种节制适度的平衡,是一种立身达人的智慧,它启示人们:只要去贪欲之念,弃非分之想,戒浮躁之心,就能自逍遥,真快乐。
02
宁静而致远;
澹泊以清心。
上联语出《文子·上仁》:“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亦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里的“宁静”指清静寡欲,不慕荣利,亦指环境和心情的安定平静。
上联意谓不宁静就不能加强自身修养,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诸葛亮总是告诫后人“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宁静致远,不但是修身的要旨,而且是养神的必然要求。欧阳修也说:“养神于静则安。”应该说,宁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不为权力所累,不为名利所诱,不为灯红酒绿所吸引,守住心灵的一片净土,保持心境的平和,享受平静的生活。故有人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
下联的“澹泊”,指恬淡寡欲。明代姚舜牧曾说:“澹泊二字最好。澹,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无他妄念,此心多少快活。反是以求浓艳,趋炎势,蝇营狗苟,心劳而日拙矣,孰与澹泊之能日休也。”“清心”指心地清净,无思无虑。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白云观》:“问及长生久世之道,则以清心寡欲为要。”
下联意谓只要能澹泊自守,清心寡欲,就能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心态,得亦不喜,失亦不惊,有利保持心理的平衡。
03
至乐莫过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寡智乃能习静,寡营乃可养生。
这是清代文学家蒋士铨撰书并悬于大厅用以自励的一副对联。
上联语本《史典·愿体集》:“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意即不仅把读书视为最大的快乐,还把教育子女当作最要紧的事情。柳屯田《劝学文》说:“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无论古今,都应把教育子女当作“至要”之事,予以重视。
《孟子》云:“养心莫善于寡欲”,下联即由此而来。“寡智”即智谋少、嗜欲淡,利于习静,排除杂念,静养修性。“寡营”,即欲望少,不为个人营谋打算。唐代韦应物《与韩库部会王祠曹宅作》中说“守默共无吝,抱冲俱寡营”。
下联意谓少思虑、少钻营,保持心安体静,自然有利于养生。
04
大德必寿;
美意延年。
上联出自《礼记·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下联出自《荀子·致士》:“得众动天,美意延年。”对联意思是有高尚品德的人一定会得到长寿,心情愉快就能延年益寿。
德为福寿之本。大凡品行端正、为人善良、心境淡泊、人际关系和谐的人,往往有利于身心健康。而有悖于道德准则的人,因其胡作非为必然会导致精神紧张、恐惧、沮丧等不良心态,久而久之,必会不利于健康。唐代医学家、养生家孙思邈早就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善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下面三副对联,也反映了同样的道理。即:
心畅延年久;德高益寿长。
心宽能益寿;德高可延年。
处事德为本;居家书当先。
05
闭门即是深山;
读书随处净土。
此联选自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小窗幽记》。
上联是说,将门关上,没有任何人来干扰,那种感觉就像住在深山一样。
当然,这深山并不是远离闹市的深山野岭,而在于思想上淡泊名利,心里澄静隔离世俗的尘嚣,掌握好自己的时空,即使不关闭有形之门,也能感受如处深山的意趣。
下联说,能读书则处处净土。
所谓净土,系佛教语,佛教认为,佛、菩萨居住的清净世界,没有尘世的污染,所以叫净土。南朝宋谢灵运《净土咏》:“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我们每个人心目中也有一片净土,这就是用一种心澄意静的心境去面对事物,无论在何种喧嚣的环境,都保持心中一片最明澈的净土,不受外物所动,这才是真正的深山。读书需要这种心境,修身养性更需要这种心境和这样一方净土。白居易《不出门》诗云:“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06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
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此联选自清代金缨《格言联璧》。
上联的“冲虚”,即恬淡虚静。《旧唐书·高祖纪》:“且老氏垂化,本贵冲虚:养志无为,遗情物外。”“身世”,指人的经历、遭遇,或指地位、名声。清代吴伟业《同孙浣心等过福城观华严会》诗:“不求身世不求年,二六时中小有天。”
上联是说,培养恬淡虚静的品格,视富贵、声名为身外之物,在幽雅的环境过着宁静的生活,这便是达人立身处世的道理。
下联的“心性”,指性情、性格。“安和”,这里指安详平和,亦指平安、安好。
下联谓只要省除烦恼,心性就会获得不同寻常的安详平和。
如何“省除烦恼”呢?对此,古人有不少支招:
明代有个铁脚道人曾在《霞外杂俎》中介绍了一剂“快活无忧散”,其组成为:“除烦恼,断妄想,二味等分研为极细末,用清静汤调服。”他还郑重地建议,“服用者必须先辟出一块闲地,种上花草,养上虫鱼,然后一桌一床,盘腿而坐,闭目调息;或散步庭前吟风弄月,或赏玩字画吟咏古诗,必可神清气爽,快活无忧。”
清代石成金有一首《莫恼歌》,也不失为“省除烦恼”的医心方:“莫要恼,莫要恼,烦恼之人容易老。世间万事怎能全;可叹痴人愁不了。任你富贵与王侯,年年处处埋荒草。放着快活不会享,何苦自己寻烦恼。”
07
喜闻逆耳之言;
能忍疚心之事。
此联选自清代施润章自题中堂联。
上联的“逆耳之言”,系指听来刺耳的忠诚正直之言,但都有益于行。《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史记·留侯世家》亦有:“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上联是说,居家处事、接人待物要虚怀若谷喜听逆耳之言,才会不办或少办错事,避免事后懊悔。
下联的“疚心之事”,系指忧心、负疚的事情。晋代潘岳《秋兴赋》:“彼四慼之疚心兮,遭一涂之难忍。”“余欢”即未尽的欢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趋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唐代姚合《送韦瑶校书赴越》诗亦有“晨省高堂后,余欢杯酒间。”
下联是说,能忍受内心痛苦和忧心、内疚的事,就会减少烦恼,多一些快乐。有人说,能忍方能消灾避祸,能忍方能心平气和。这正是:存德多富贵,忍性永长春。处事以忍让为上,治家惟勤俭当先。
08
矜名不若逃名趣;
练世何如省事闲。
此联选自明代洪应明《菜根谭》。
上联的“矜名”,即自夸或妄自尊大自己的名声。《后汉书·袁术传》:“术虽矜名尚奇,而天性骄肆,尊己凌物。”
下联的“练世”,即熟谙世事,阅历丰富,通晓世故人情。
联语是说自夸名声倒不如隐姓埋名、多干实事富有情趣;谙熟世事而又通达人情世故不若省事恬静修身养性清闲。
09
静坐澄思虑;
闲吟乐性情。
此联摘自宋代邵雍《独坐吟之二》中的颈联。
上联讲养静。庄子曾言:“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以长生。”韩非也说:“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邵雍承继养静的思想,提出“静坐澄思虑”。这里的“静坐”,指平静地端坐,排除杂念,通过意念控制自己的情志活动。澄,即澄清,澄思虑,就是使心澄体静,如苏轼所言:“闭息却虑,扫灭尘相,使心澄湛,诸念不起”。
养神之道贵在“静”,上联的意思就是要人们澄思静虑,全身放松,达到入静。
下联谈闲吟。所谓“闲吟”指随意吟唱。宋代陆游也有《闲吟》:“闲吟可是治愁药,一展吴笺万事忘。”“性情”,指人的思想感情。南朝梁钟嵘《诗品·总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闲吟乐性情”,就是随意吟唱,愉悦情志,不要为无关紧要的事而气恼。凡事心平气和,不仅能乐性情,娱悦情志,而且能保养心性,延年益寿。
10
乐善不言因果事;
养心有取老庄书。
因果,指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也指佛教用语,因缘与果报: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上联是说,作者不相信因果报应,因而作者乐于为他人、为社会做好事,也不讲究会有什么善果,得什么好报,因为做好事本身就是一种“乐”。
“养心”,就是修养心神。那么养心以什么理论作指导呢?联语说得明白:“取老庄书”。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春秋、战国时道教的主要思想家,亦指以老子庄子学说为代表的道教思想。老庄并提,始于汉,盛于魏晋以后。三国魏曹植《七启》:“窃慕古人之所志,仰老庄之遗风。”三国魏嵇康《幽愤》:“讬好老庄,贱物贵生,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下联是说,养心就要取老庄的书来学习。寡欲知足,淡泊全神,此乃老庄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
《楹联新话》对此联十分赞赏,称它“句法苍古,妙造自然”。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