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措手不及的意思(措手不及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导语:“措” 手不及

前一篇讲了醋是打哪儿酸的,今天说说同样含有“昔”这个构件的“措”,又是怎样的造字意图呢?

措 拆字结构“扌+昔”;扌,取;昔,交替;结构字义易手轮换。《说文》注:置(放下);《广韵》注:举起,投出;这两种解释只列出了“取、置”的动作,并没有解释出交替、轮流的意境。这使得我们在解释古文时不得不根据语境变换来“取舍”,而未能切中古文的真正用意。更有将“昔”作为“错”的音符,看成独立的形声字,而失去了其结构本身的会意。

措的演化

“措”有异体字“刺”,乍一看,觉得无所适从。“刺”和“措”仿佛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动作。但是如果我们把“刺”看成是名词的引申,那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我们在“买卖”一文中讨论过,最早的简牍是记录商品信息的价签,就是一根一头尖的木条,这就是“刺”。简牍扎起来就是册,看书简当然是轮流着一根一根看的,这就是“措”。

汉简

简牍

有了这个基本认知,我们再通过一些古文的对比来比对主流解释和拆字解释,来看看这种意境的差别。

《中庸》:“学之弗能,弗措也。” ,一般认为“措”是放下,学不会别放下。我认为是轮换,学不会别换别的学。先掌握一门,别跟熊瞎子掰玉米似的。

《史记•周本纪》:“成康之日,政简刑措。”。

刑措:刑罚废置,以为国泰民安。我以为“刑措”应该和政简对应,是刑罚更改,用轻刑替代酷刑,以显示帝王文治仁德。

《汉书 • 文帝纪》:“几致刑措”,一般解释是汉文帝仁政,导致刑罚几近无用。而查阅看汉文帝的史料,文帝的一项功绩便是刑制改革。文帝十三年,文帝感“缇萦救父”的德孝,下诏废除肉刑、改革刑制。

缇萦救父

用徭役和鞭笞来替代肉刑,刺面的服劳役,割鼻子的鞭三百,剁左脚趾的鞭五百。但是剁右脚趾的上菜市口了。但是这也有个毛病,一些老弱病残,熬刑不过就被打死了。本来的肉刑变了死刑。。后来景帝即位后,两次下诏减少笞数,并规定了刑具规格、受刑部位以及施行中打累了不得换人等。所以事实上文帝并不是刑罚废弛,而是更改了刑制。

汉文帝画像

《论语•子路》:“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手足无措:

一般认为是手脚无处安放。从“昔”的昼夜更替来看,“措”这种轮换是很有规律的。手足无措,则是手脚并用,手忙脚乱,没有章法,无所适从。

措施, 轮流施行,是一整套方法,一系列的计划,而非独立的手段。

筹措, 一步步地谋划。

举措, 一步步,连续地执行。

措辞, 通“措词”,以交替来表示选择,指严谨深思的表达。

措意, 择意,用意

措手不及,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咱今晚间,领着百十骑人马,偷营动寨,走一遭去,杀他个措手不及。”来不及换手,比喻无法应对的局面。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姿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