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功名对应现在学历(古代人考取功名都读哪些书)
导语:古代读书人分量很重的“学历证书”:功名旗杆
古代读书人分量很重的“学历证书”:功名旗杆
陈能雄/文
读小学时,我们学校的操场连着“林氏宗祠”,在祠堂大门前的场地上立着几排古老的碑石,每两块等高的条石形成一对。那个时候,同学们都不知道这些碑石的用处,也没听老师们讲过碑石的来历,同学们只把它认作普通的条石。有些顽皮的孩子还会爬上碑石,坐在上面玩耍,常常会招来村里老先生的训斥。
今年,我从外地回到老家,在熟悉的道路上游逛,步入我小时候就读的学校。我发现教学楼已经拆掉了,搬迁到新的校址里,在教学楼旧址上依稀还可看到残砖断瓦,石块沙砾间长起乱草,我回想起以前从课堂里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不由得思绪绵绵。
与学校旧址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那座祠堂,如今修葺一新,门前铺上新的水泥地,新建起漂亮的牌坊。祠堂没有教学楼的阻挡,前面是一片开阔的操场,视线更加开阔,祠堂也显得更加气派。以前,车辆在公路上行驶,人们在车窗里只能看到教学楼,现在一眼就可以看到庄严肃穆的祠堂。
在竖立条石的场地上,又增加了几副新的大理石碑。我走过去细看,发现条石上刻有:“道光庚戌科贡元林……立”,我看旁边那些苔痕斑驳的旧石碑上也刻有文字,比如“附贡生林……立”、“大清嘉庆廿二年岁次丁丑孟春月毂旦”、“钦赐庚申科贡元林……立”。
原来这一副副条石就是功名旗杆,是林氏先贤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后所立的。旗杆石其中一块是写明立杆日期的,“毂旦”二字就是吉日良辰的意思,另一块则刻上立杆人的姓名和考取功名的年份。
我小时候多少次从条石边走过,却没有去注意上面的文字,到今天才知道这是功名旗杆。想想自己也真是孤陋寡闻,只知道在学校毕业可以获得毕业证书,却不知道古代的读书人也有这样分量很重的“学历证书”。古代的读书人都抱着“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期望,他们把功名看得很神圣,难怪当年的老先生看到小孩子们爬到条石上会生气。
两块大小一致的条石,其实就是一对旗杆夹。中国古代的功名旗杆所选用的条石一般是高度190厘米,宽度38厘米,厚度12厘米,条石下端有50厘米埋于地下。露出地面的部分下方各开一个圆形的通孔,上方各开一个菱形的通孔,上下两孔的中心相距约65厘米,两块旗杆石距离约为33.5厘米。
既然称为功名旗杆,怎么能少得了旗杆呢?我今天在祠堂所看到只有旗杆石,却没有旗杆,其实当年立功名旗杆时,是有一根旗杆的。旗杆要选用大口径的杉木,高度为十几米,杉木下方要凿两个孔,与旗杆石上的圆孔和菱形孔对齐,用木制的插销把旗杆和条石连接在一起。这样子,完整的功名旗杆就竖立起来了,旗杆上挂着绣有功名的锦旗。
旗杆最能看出立杆人的身份地位,功名旗杆有文武功名之分,武功名旗杆顶部雕成刀戟之状,而文功名的旗杆是读书人考取功名的象征,类似于“学历证明”,在旗杆的顶部雕成毛笔笔锋的样子。为了能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立杆人的身份和“学历”,旗杆上方部分所做的四方斗很有讲究,考中进士的可以安装两个斗,考中举人可以安装一个斗,贡生则只有旗杆,没有斗。如果你在一个祠堂的大门前看到有三斗旗杆或者四斗旗杆,则可以看出这个家族中曾有人考中状元或受封为朝廷一品高官。
今天,我们看到祠堂这一个个功名旗杆石,是一个家族曾经的荣耀,也是宝贵的人文古迹。可是,以前也被人为破坏过,据一位林姓朋友说,“破四旧”的时候,有些人把旗杆石抬去做田岸,族人怕旗杆石被毁坏就放到家中藏起来。林氏祠堂门前的那几副用大理石新做的旗杆夹,应该就是原石被毁后,今人重新补做的。
有些城市的居民不像农村一样是聚族而居的,旗杆夹石则作为文物被博物馆收藏着。我在合肥一个文化馆里,就看到许多摆放的旗杆夹石,它的立杆日期和立杆人的功名是刻在石碑的平面上的,与林氏祠堂的旗杆石的刻字位置有区别,但总体上大同小异。有些地方,贡生以上就可以竖立功名旗杆了,这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到清朝的时候,立功名旗杆蔚然成风。立杆人会选择在吉日良辰,请人吹拉弹唱,宴请当地名流 、亲戚朋友,热热闹闹地庆贺一番。
功名旗杆在我们今天看来是追慕先贤的文物古迹,在当时是彰显身份地位的标志,同时也可以激励族人奋发向上。竖立一个功名旗杆,就是树立起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在当时,家长们教育孩子专心读书的方法之一,就是带着孩子来到功名旗杆前说:“你看,这就是我们某位族人立的功名旗杆,你要好好读书,以后也像他一样考取功名,立一个旗杆!”我想,这也是很多耕读世家人才辈出的原因之一吧,一个个功名旗杆,就是一个家族文风鼎盛的象征,它可以记录曾经的辉煌,也可以让这一文脉代代传承下去!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