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是个好东西(常识是什么)
导语:常识是好东西!可惜2500多年过去了,这几句话有些人仍旧不懂
本自媒体一以贯之,没什么高论,都是在谈常识。
今天,说说2500多年前,孔子说过的几句话。
一、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我们太习惯于统一,而不喜欢“统二”或者“统三”,觉得什么事情都要高度一致,乃至完全一致才好。做人也是觉得要把努力实现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当成目标。然而,这可能吗?
孔子早就告诉我们:“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一样米,百样人。各持己见是常态,异口同声才是“变态”,事出反常必有妖。
孔子这句话中有几个关键词需要琢磨:
一个是“众”,是不是大家都认定为好,于是就真的好。自古以来特立独行者,为民请命而不被理解者比比皆是。正如孟子所言“虽千万人吾往矣”。这里有一个“众论”和“公论”的问题,虽然有时候“众论”就是“公论”,但也有很多时候,“众论”与“公论”相去甚远。
另外一个是“好”和“恶”。因何而好之,又因何而恶之,需要进一步琢磨。如果是沽名钓誉之徒,是伪装矫饰之人,存了心思迎合韭菜的思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这样所谓“众好之”又有何意义呢?总有一天,这些坏蛋会被扒了皮露出丑恶的真面目来。
怎么能避开这些陷阱呢?很简单,还是子曰的那句话:“多闻阙疑,多见阕殆”(要多闻多见,把那些暂时还没搞清楚的放一放,不要轻易人云亦云)。
二、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这些只是感觉,人不能只靠感觉认识世界,还应该有理性。如果只是凭着生理的驱动,而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那只是动物而已。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千万不要因为一个人说了某一句正确的话,于是就无条件地认同这个人,无条件地维护这个人。反过来,也不要因为不喜欢某个人,于是,无论他说的任何话都被完全无视,都被认定为错误。
即使每天接触的信息众多,但如果选择性失明,选择性耳聋,专门选择自己想看的信息去看,专门选择自己想听的话语去听,无论吸收了多少信息,都不可能成为一个思维独立的人,只能是一个脑残而已。
我们要判断的是这个话本身有没有道理,而不是这个话从什么人嘴巴里说出来。不能因人举言,也不能因人废言。
有些人很喜欢相信权威,并且在和别人辩论的过程中不断诉诸权威,当别人沉默的时候,他还自以为在理上占据了巨大的优势,自以为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其实他不明白,那只不过是狐假虎威的结果而已。
这样的一些人脑子中存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思维,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但事实并不如此,除了黑白,这个世界还有灰色以及其他的各种颜色,不能只许你存在,不许别人存在,不能只许认定你说的是对的,不许别人说别人想说的。
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本义是指用刀把丝线割断。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今天的“断舍离”。“断舍离”不仅仅是要在物质上抛弃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要抛弃一些东西,在思维的方式方法上要抛弃一些东西。
孔子认定“意,必,固,我”是一个人头脑中的四种病毒,要坚决清除出去,要“绝”,要“毋”。这四种病毒是什么呢?就是“主观臆测”,就是“必定如此”,就是“固执己见”,就是“唯我独尊”。一旦被这四种病毒侵害,那么,一个人哪怕活八十岁也和活八岁没有任何区别。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保持一个开放的心灵。
对一件事,一个人,想要做出比较全面,比较正确的判断:
先要抛开主观臆测,要学会认定基本的事实。
不要以为必定如此,要多问几个“一定是这样吗?”
不要只听一面之词,要多听听不同的声音怎么说。
最后,不要一味觉得只有你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还要抛开自私心和自负心。
当然,虽然我今天引用的是孔子的话,但不要就此认定今不如古,西不如中,我只是引用孔子的话,去讲一点儿常识而已。眼界更开阔一些,你会发现无论古今,无论中西,都需要常识。常识是个好东西,但很遗憾,并不一定人人都拥有。
本文内容由小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