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严颜什么水平(蜀国老将严颜)
导语:三国中巴蜀名将严颜到底是“断头将军”还是“投降将军”
三国之中蜀汉的老将有两位,一位大家都知道,黄忠,跟随刘备属于早的,也是五虎上将之一,所以大家对他应该是耳熟能详,但是还有一个老将,是在攻打益州的时候归降的,说到这里,研究三国的人大概都能猜出来,就是巴郡太守严颜老将军。
投降之后,严颜跟黄忠搭档,一起夺了天荡山,老罗的《演义》虚虚实实,不合情理处很多。如此重要的战役靠两个老头子就轻松拿下了,那么曹老瞒的兵也太熊了一些。实际上黄忠能夺下天荡山是有了“常胜将军”赵子龙的相助,而严颜则根本未参与其中。
严颜这员老将在老百姓中的名声不如黄忠响亮,但在历史上却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他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敬仰,这一点是黄忠所不及的。这都缘于他的一身傲骨。
严颜是刘璋的部下,刘备同刘璋反目后,张飞领兵攻破了严颜镇守的江州,并将他俘虏。张飞向严颜劝降,严颜则义正词严地说:“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张飞闻听大怒,便要斩了他,而他则毫无惧色,说“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张飞也被严颜的大义凛然所感染,便把他放了,还将他“引为宾客。”(《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至于说严颜被“引为宾客”之后结局如何,正史没有记载。陈寿先生并没有为严颜立传,有关严颜的正史文字也只有这些。但仅凭这几句简略的记载,就足以让我们对这位老将军肃然起敬了。特别是那句“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更是感动了无数后人。
一千余年后,一个叫文天祥的南宋大臣在元人的狱中写下震烁千古的名篇《正气歌》。诗中写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这里的“为严将军头”指的就是严颜。文天祥把他放在了“四烈臣”之首,可见对他人格的钦仰之情。
除了文天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外,在北宋,文豪苏轼和苏辙兄弟都为严颜赋诗。苏轼写道:“严子独何贤,谈笑傲碪几。国亡君已执,嗟子死谁为。何人刻山石,使我空涕泪。吁嗟断头将,千古为病悸。”(苏轼·《张飞传》)。苏辙更是写道:“严颜平生吾不记,独忆城破节最高。被擒不辱古亦有,吾爱善折张飞豪。 (苏辙·《严颜碑》)。严颜的凛然大义,视死如归深刻感染了苏氏兄弟。
但在老罗先生的《演义》里,严颜的人格就不那么让人佩服了。他前期的事迹是按历史来写,而被张飞“义释”之后,就被张飞的大度所感动,果真做了“投降将军”。并且帮助张飞做了很多同僚的“策反”工作,使得张飞所到之处兵不血刃。后来他又参加了争夺汉中之战,在天荡山斩杀了曹将夏侯德。
如果严颜真如《演义》中所说,那他的人格也就太猥琐了,只能说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主。有的人就是这样,就如抚摸一匹烈马的马毛一样,如果顺着茬缕,马就会老实些,如果戗着茬,这匹马就会暴怒。严颜口口声声说要做“断头将军”而不做“投降将军”,那么他的最终的投降却是自打嘴巴,还不如直接就投降了实在些。如此言行不一,反倒更加令人不齿。
当然演义只是演义,我更相信严颜并没有老罗写的那么不堪。因为如果他真的投降了,并且立下战功,那么就应是在蜀汉有一席之地的将领,陈寿作《三国志》时不该不为他写传。而且除了老罗的《演义》外,也再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严颜确实是投降了。而在严颜的故乡巴郡在唐代被唐太宗李世民赐名“忠州”(今重庆忠县),就是因为这里出了严颜这样的忠臣。如果严颜真的投降了,那么李世民还会以“忠”赐名吗?而且历代文人墨客也不该如此称颂他。苏辙所写的“斫头徐死子无怒,我岂畏死如儿曹!匹夫受戮或不避,所重壮气吞黄河。”(《严颜碑》)称颂严颜之节可以气吞山河。因此严颜做了“断头将军”的可能性更大。
也许忠义这两个字在老罗先生看来是可以有另一种解读的。那就是只要忠于的是一位明主如刘备那样,当“投降将军”也未尝不可。甚至像法正、张松那样卖主求荣也无损于他们的人格。而只是“弃暗投明”而已。但这只不过是为这些小人找了一块遮羞布而已。这样的所谓“忠义”其实是一文不值的。
如果不是严颜将军自己的人品,我想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历史名人称颂他,所以说严颜做断头将军的可能性是更大的。
本文内容由小彤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