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下一句)
导语:“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怎么理解《道德经》中这句话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怎么理解《道德经》中这句话呢?
其实,不论对古籍还是现代著作,“断章取义”都是不可以的。关于老子的这句话——
第一,必须放在整段话的语境里全面解读,才能体会到老子的辩证思想。
第二,这个话,在春秋伊始的诸侯争霸局面下,有其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语出老子《道德经》二十二章。此章全文为——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从老子所云“古之所谓”,可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等六种“因果”,实为比老子更古老的成语、格言。
这其中,蕴含着上古先民极高的哲学智慧——全,即圆、圆满,而无曲线不可成圆,所谓委曲求全;枉,弯曲,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不经弯曲达不到直;洼,地下,才最容易使水充盈;敝,陈旧,反而可以推陈出新;少,欠缺于是可以获得;多,反而会导致迷茫而不知所措。
老子正是从这些古老的成语、格言中,深刻体会到了万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依存和转化的辩证关系。
(楚简《道德经》)
所以,老子接着概括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抱一”,是紧紧守抱住“道”这个根本规律;并依此来治理天下,即“为天下式”。“式”,就是“模式”“规则”。
“不自见,故明”,不自我表现所以能够头脑清醒,是非分明。“见”,现也。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因而能够威望彰显。
(汉帛书《道德经》)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我夸耀从而能建立功勋。“自伐”,即自夸。
“不自矜,故长”,不自高自大所以能够领导众人。
老子在讲了上面这一系列“因果”关系之后,总结说——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汉简《道德经》)
这句话,与《道德经》三十七章老子所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一个道理。
“夫唯不争”,不是讲无所作为,也不是说要做“老好人”不与他人争。而是说,不要偏离“道”的规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地去“争”。
而如果做到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就有可能“抱一”,掌握并遵循“道”的规律。这样,即便“不争”,也“天下莫能与之争”——立于不败之地,可以很好地治理天下。
因此,老子最后再次强调——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成全归之。
老子语重心长地说:古人讲的“委屈反能周全”,难道是空穴来风的虚言吗?确实能按前面说的做到“周全”,就会回归于“道”。
他没说的话是,那就肯定可以“抱一为天下式”了。
可是在春秋战国之交,周王室衰微,诸侯们争霸争红了眼,有谁能听得进老子的这番深刻道理呢?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倒是不必简单地套用到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来。认真体会全章的深邃含义,还是蛮有意义的。
本文内容由小璎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