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悬河多高(黄河的悬河段具体在哪里)
导语:黄河成“悬河”,高出地面10米,为何国家不清理河底的泥沙呢?
综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被称赞为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历史上关于它的古诗词并不少。
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的河流,起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流经高原、山地、平原等,最终流入渤海。
古代人们都是依山傍水而居的,黄流流域为人类提供了栖息繁衍的条件,逐渐形成了辉煌的中华文明。
而如今,黄河却成为了一条“悬河”,比地面还高10m,增加了决堤的风险,那么为什么不组织清理河底的泥沙呢?
“悬河”黄河黄河,顾名思义,指的就是这条河流常年都是浑浊不已的泥黄色。而之所以会成这样,是因为黄色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才会导致它浊浪滔天。
那么,黄河自古以来、从头到尾都是泥黄色吗?事实可能和我们想的有些出入,黄河自古以来确实都是泥黄色的,但在黄河的源头以及上游地区,它也和其它河流一样的清澈。
可是因为它流经了黄土高原,这里含沙量非常高,水流冲刷泥沙,泥沙跟随水流一起流向了下游。黄土高原作为我国四大高原之一,面积并不小,泥沙源源不断被冲刷,泥黄色的河流奔流不息,却也形成了另一番壮丽的景象。
也因此,黄河成为了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这可不是浪得虚名,据统计,一吨河水含沙量高达35千克,这还是平均下来的数字。
在黄河含沙量最高的河段,含沙率超过1/10,甚至还有一碗水半碗沙的说法。
每年黄河携带的泥沙高达16亿吨,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泥沙沉积,河床越来越高,就形成了如今的“悬河”。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日积月累的付出,“悬河”也是如此。
“悬河”隐患大需要知道的是,黄河并不是全部都高于地面的,但是“悬河”也仍然占据了一段很长的距离,大约有800里。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悬河”都高出地面10m,这是高的部分,矮的地方虽然1m不到,但仍然是高于地面的,也需要引起重视。
从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给黄河修筑堤坝了,当时也是由于水灾的影响,才会有这样的工程,古人也是大有智慧的。
修筑了稳定的堤坝,水流就会根据设定好的路线穿流,对于治水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可是,稳固堤坝是为了减少决堤的风险,并没有解决泥沙沉积的问题。
据史料记载,西汉末年的时候,河南浚县的河床已经比房屋还高了,是名副其实的黄河之水头上过。
如此严峻的“悬河”本身就有很大的隐患,对百姓的生产生活也影响甚大。通过对有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黄河决堤次数达到了1500多次,直接将堤坝冲毁的次数也不少。
为什么不清理淤积的泥沙?建国以来,相关部门对于黄河治水还是很重视的,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的努力,黄河没有再出现决堤的情况,可是“悬河”仍然是存在的,下游的泥沙甚至已经淤积了百亿吨。
可见,“悬河”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始终是无法预测的隐患,始终是百姓的一块心病。既然问题如此严重,为什么不考虑清理黄河淤积的泥沙呢?
古代都是靠人工进行掘土挖沙,因为他们没有工业化的机械,无法进行这么大的工程,但现在机械化早已普及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何不借助机械的力量清理黄河的泥沙?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每年都会有1亿吨左右的泥沙被清理,这些被清理之物还成为了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基础。
然而黄河之水滔滔不绝,泥沙也是源源不断的,即便每年都会清理,清理频率增加,但似乎还是看不见尽头。
面对如此巨大的泥沙量,应该往哪里运,这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除此之外,大工程消耗的是巨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结果是否会得不偿失也是难以预估的。
解决“悬河”问题,还得靠治本面对“悬河”的问题,有很多的方案,清理淤积的泥沙是其中一种,还有人工改道的方案,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案。
要想从根源上解决泥沙的问题,就得回过头来看泥沙的来源——黄土高原。如果没有那么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否“悬河”的问题就可以另辟蹊径了?
如果上游的泥沙减少,那么下游的泥沙不会堆积那么多,很多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
出于这样的考虑,相关部门一直在提倡退耕还林,改善环境,对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土地因地制宜进行改善。对于“悬河”而言,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具有很大的意义。
跟随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退耕还林也显示出了一定的成效,比如陕西地区黄土地的植被覆盖率高达60%。植被用根系固定土壤,积少成多的落叶减少了雨水的冲刷,对缓解水土流失作用很大。
如今,黄土高原的泥沙流失量较之前相比降低了80%,如此让人激动的数字换来的是黄河每年有20天左右的清澈期,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同时,这说明了黄河问题真的有所好转,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退耕还林是有意义的。
结语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解决,黄河泥沙也有所减少,从前泥沙会填充下游平原,虽然现在填充速度有所变缓,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和泥沙淤积问题才是重中之重,毕竟洪水如猛兽。
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需要全社会一同参与,共同为我们的家园建设贡献力量。
本文内容由小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