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教学论中的古今中外的区别(教学论中的古今中外是指)

导语:教学论中的古今中外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发展运动、变化和发展。

知行合一

我们熟知的《学记》思想就具有明显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念,其辩证法思想主要来自“四书”之一的《中庸》。

而《中庸》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中”与“和”。例如: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句话,和实生物。它对人的要求是“君子和而不同”。

思维层级

《学记》中的“做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此“学”“教”都意味着暂时的平衡,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中的相对静止,这种暂时的状态才能够研究事物的性质;“知不足”“知困”意味着不平衡,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绝对运动,这种永恒的状态才能科学分析千变万化联系的世界;“自反”“自强”则意味着新的平衡,这种新的平衡即“量变”后的质变,这种质变需要“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积累的必要条件。

《学记》思想的唯物主义观点,来自前人的教育经验积累和《学记》作者自身的教育经验体验。例如,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意思是:知识靠后天习得,不是“人之初,性本善”与生俱来的,这就是反对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遗传决定论,他们认为欧美人种优于其他人种,是典型的民族优越和民族歧视,为他们的当初殖民侵略提供依据。

连孔子也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又《学记》说“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要求我们的教师有必要“知其心”,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行,既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接受程度,具体说就是从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实际出发,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当然了,儒家讲的因材施教,唯物主义思想也很明显。

正负电荷

作为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先进的课程和教学论,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结合新时代“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将我们自己过去行之有效的优秀的课程和教学理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