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为什么说汉字不灭(汉字不灭鲁迅)
导语:“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鲁迅为什么说出这种话?其实是另有深意
一个国家的文明得以流传发展,语言文字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华文明经历了上下五千年,很大原因得益于汉字的存在。在我国古代,都有其独特的汉字形式,如大篆、小篆、隶书等,中华汉字由繁复走向简易。
当然,汉字由繁复走向简易经历了一定的波折,甚至当时还一度出现了“汉字不灭,中华必亡”的声音,而且这句话还是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说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汉字不灭,中华必亡提起鲁迅,我们都十分熟悉。
鲁迅出生于1881年,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他一生都在为祖国积极奔走。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受到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洗礼,看到了许多国民麻木愚昧的一面,他深深地为祖国感到悲哀。
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用自己的文字来唤醒麻木的民众。
自此,他以笔杆子为武器,奋斗在革命的路上,对于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我们是十分赞赏的,但是,鲁迅先生却说出了“汉字不灭,中华必亡”的这样的话。那么他为什么要说这种话?
其实,鲁迅先生说出这句话是有根据的。我们知道,中国都曾受到巨大打击,我国领土也曾遭侵犯,可是,即使是民族处在危急关头,很多民众依然麻木冷漠。
究根结底是因为民众接受教育的程度低,素质也极其低下。
民众受教育程度低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汉字很难学,更难懂。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也为了提高民众的思想觉悟,包括鲁迅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对汉字进行改革,改成便于民众使用的汉字。
二、汉字改革的推行经历了许多的困难汉字虽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但是从古代到近当代,由于时代的发展,已经有很多人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自学了,大部分人只知道说一些简单的话,真正的精髓部分鲜有人知道。
正是在那个时候,“之乎者也”这种晦涩难懂的古文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汉字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在鲁迅等人自发推行了一段时间后,有了一定效果,后来在1913年,北洋政府也颁布了新政,要求全国上下统一汉字发音。
这项政策的实施立刻将汉字改革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
这种情况下,普通民众想要浑水摸鱼是不可能的了。然而,普通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还要担心这条命能不能得到善终,他们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汉字?
何况,学习是在专门的学校进行,并且收取一定的费用,底层人民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闲钱去学简易汉字?彼时,鲁迅这才意识到,汉字的改革并不顺利,因为在中国,富家子弟毕竟是少数,贫穷老百姓毕竟占了大部分。
贫穷老百姓思想觉悟不高,这才是影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而鲁迅喊出“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句口号来警醒广大人民群众,显得很有必要。
只有改革汉字,才能让大多数百姓接受教育,才能改变受教育程度低的状况。
只有人人都接受教育,才可以提高全民素质,提高思想觉悟。
可是,这一场运动进行得十分艰难,因为这并不是鲁迅等人喊一句口号就能解决的事情。
好在,最终在鲁迅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后期还出现了中华汉字拼音化和中华汉字拉丁化的运动。
三、汉字还进行了多次的改革,最后终于有了成效。值得一提地是,蔡元培、鲁迅等人不断地推行汉字运动,一方面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汉字的改革。
例如说:刚才提到的汉字拉丁化,提炼了十几个字母,让老百姓学习。这样一看,老百姓只需要学好这十几个字母就可以说好话了。
或许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
毕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文化载体的汉字,不管是形体还是内涵意蕴都有其独特性,并不是十几个字母就可以代替得了的。
更何况,如果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这么简化了事,后代也会有重大的损失。
可是,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已经非常迫切,社会的发展必定会面临牺牲。
这个牺牲值不值得用几千年的传统优秀文化作为代价?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鲁迅先生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对汉字的改革,他一直思考如何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将汉字传统继承发扬。
因此,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许多有识之士都致力于汉字的改革。
一直到1955年,这场汉字改革运动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拟订了汉字拼音方案。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现在汉语也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并且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四、结语由此可见,“汉字不灭,中华必亡”并不是说要消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而是在当时紧张的国内外环境下,鲁迅等人为了救亡图存而进行的一场改革时发出的声音。目的在于扫清文盲率,提高民众的素质。
经过许多人的不懈努力,这场改革运动终于取得了成效。
当然,鲁迅等人的良苦用心值得所有人的肯定。而汉字作为我们国家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任何人都不能、也不会用各种手段去毁灭它。
我们可以在原先的基础上,将它继承发扬壮大,让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光彩夺目。
本文内容由小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