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台活化的概念是什么(地台活化的概念及特点)
导语:地台活化的概念
原地台发展阶段:先是在陆核四周发展早期元古代的活动带,其中发育较年轻的的前寒武纪火山岩以及从陆核上带来的沉积物。这时期的沉积已有明显的分异而不同于太古代。后来,大约在17亿年以前,这些活动带发生构造运动,但这时的变形和变质过程由于钾的交代作用引起广泛的花岗岩化,发生了高级变质作用,岩石也都高度构造化,形成复杂型的褶皱。由此,稳定地块进一步扩大,地壳进一步加厚,形成原地台。
图示古老的花岗岩绿岩克拉通及其周围较年轻的活动变质带1-克拉通内核;2-早寒武纪绿岩带;3-活动带;4-国界
地台形成阶段:这阶段的活动带或出现于原地台周围或由于早期地块的分裂而发生。总的说来活动性已大为减弱,以较低变质和较弱变形为特征,造山期主幕出现在10一8亿年前,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几个大的地台。
总之,经过前寒武纪多次构造热事件和构造运动,从地幔分异,原始地壳形成,陆核和萌地台形成,原地台形成到地台形成,地壳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虽然地壳各部分演阶段并不严格同时,但总的趋势是硅铝壳加厚,稳定地块扩大。
(三)地台构造单元划分
1.地盾:地台上长期处于隆起的剥蚀区,沉积盖层很少或没有,因而,褶皱基底的变质岩系常常大面积裸露于地表。
·在长期的地质历史中,地盾轮廓变化不大。
·中生代以来构造变动十分显著,是地台上断裂和岩浆活动最发育的地段,在其内部形成一些断陷盆地。
·地轴的构造位置与地盾一致,所不同的是它具有长条形的轮廓。
2.台背斜:地台内部的大型隆起单元。
·其上沉积盖层厚度较小(数百米至千米),沉积间断较多,在相邻的台向斜中发育的某些地层延伸至台背斜可能完全缺失。
·构造上总体表现为复式背斜。
例如:我国华北地台上的山东台背斜,辽东台背斜等。
3.台向斜:地台上相对坳陷的负向单元。
·沉积盖层发育完全,厚度较大(数百米至数千米),在较大范围内岩相和厚度均较稳定。
·在总体构造上呈现为一个复式向斜。
例如:我国华北地台上的鄂尔多斯台向斜,扬子地台上的四川台向斜等。
4.台褶带(沉降带):地台上的褶皱带。它是地台上的最深沉降带。
·早期强烈下降,有些沉降带并伴有火山喷发,后期强烈褶皱,形成地台与地槽间的过渡性褶皱,有时还伴有酸性花岗岩的侵入。
这类构造单元的出现,是我国地台活动性强的具体表现之一。
台褶带的形成有两种情况:
· 一是与地轴或台背斜相伴生,它与不断下降与相邻单元的不断隆起相对应,例如:我国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上的燕山、鄂黔、滇东等台褶带。
· 另一类是位于地台边缘,因受相邻地槽的强烈坳陷影响所致。例如:我国华北地台上的贺兰—六盘台褶带,豫淮台褶带等。
地台内的三级构造单元:隆起区(带)、隆断区(带)、隆褶区(带)、坳陷区(带)、坳断区(带)和坳褶区(带)等,它们的命名原则是:前一个字往往是用来反映历史发展中的升降情况,而后一个字反映构造变动的状态。
例如:“隆褶区”表示在地质历史发展中是相对隆起,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形成以褶皱为主的地区(带)。隆起区与坳陷区则表示一般构造变动不显著的上升与下降单位。
地台内的四级构造单元凸起、凹陷、穹褶、凹断、凹褶的命名原则与上述原则相同。
五级构造单元背斜、向斜、穹隆、挠曲、地垒、地堑等名词的含义,与构造地质学所赋含义完全相同。
在油气地质研究中,含油气盆地内构造单元的命名原则,基本上以上所述相一致,只是在级次划分上略有差别。
(四)关于地台活化
早在本世纪初,就发现世界和中国的一些稳定的地台,在古生代经历了稳定的发展后,新生代出现许多特殊的地质构造现象,如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强烈的构造变动和特殊的沉积建造(如类磨拉石建造)。对于这一独特的地壳活动现象有研究在五十年代迅速地发展起来,并就其大地构造性质问题进行了争议。
·归纳起来有三种不同的见解:
(1)这些活动区仍然是属于地台范畴,只是“活化”了,别洛乌索夫(1954)概括为“地台活化”的概念。这种观点在中国有较大的影响,并出现了“准地台”、“活动地台”等术语。
·(2)活动区已转化为地槽,是地台转化为地槽的一个极好范例(IO.M谢音曼,1937)。
·(3)这种活动区不同于地槽,对于这种活动区,米尔琴克提出为块断带;陈国达提出活化区(1956)和地洼区(1959)并认为是大陆地壳的第三构造单位。
由于近些年来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兴起,地球化学.地球物理,资源卫星,深部构造等方而资料的利用;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许多学者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把亚洲东部的地质构造活动现象与大陆边缘的板块构造活动联系起来,也有一些国外的学者把某些活动区与大陆裂谷的构造活动联起来,看来不同活动区各有自己的构造背景,得要分别加以具体分析。
本文内容由小舻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