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伤寒论》密钥之第7条原文(解读《伤寒论》密钥之第7条的解释)
导语:解读《伤寒论》密钥之第7条
(七)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疾病出现发热恶寒,是发于阳,发于阳指的是发于太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指的是发于少阴。这一条比较重要,是疾病的辨识问题,作为纲领性的条文,如果少阴病当太阳病治,那是会很可怕的,所以伤寒论辨证不清,治疗方向错误,常常出现疾病加深的情况,所以伤寒论中才有“误汗、误吐、误下”的条文。至于“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有点牵强附会,疑为后人所加。
仲景运用三阴三阳来辨治疾病,有一个基本规律,就是三阳病都是人体对邪气产生亢奋的征象,人体正气尚充足;而三阴病都是人体对邪气产生消沉的征象,人体正气不足抵抗邪气。那么前面说过,太阳病发热的原因是正邪交争,人体正气尚能够对抗表邪,表现出亢奋的征象,欲发热汗出而解。那么少阴病,不发热的原因是正气不足抵抗邪气,从而对抗疾病表现出消沉的征象。这里的发热,并不是指体温的高低,而是病人的自我感觉,自觉有无发热,三阳病,自觉身热,但是体温不一定升高,三阴病,无发热,但体温不一定就不高。不管是太阳病还是少阴病,感邪后因为存在正邪交争,“兵力都会有所消减”,都会有津液虚,只是津液虚的程度不一样。
那么根据这一条,后世有句名言“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这句话是否对?肯定是不对的,这个是将恶寒等同于表证,那么我们知道了恶寒是津液虚,如果按照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理解,难么就是有津液虚就是有表证,这完全是错误的,三阳病中,太阳病会恶寒,阳明病背微恶寒,少阳病,寒热往来;三阴病中都有恶寒。
那么怎么理解,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初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这一条就能看出来,一般少阴病没有发热,这里出现反发热,是因为“少阴病,初得之”,人体正气津液没有达到很虚的程度,介于太阳与少阴之间,所以才用麻黄发汗,附子温经,细辛散寒并解表。真正的少阴都不能用麻黄发表,要解表只能用葱白,这里用葱白后面后讲到。
本文内容由小莉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