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张仪连横政策为何多次削弱母国魏国的势力(张仪的连横政策是什么)

导语:张仪连横政策为何多次削弱母国魏国

张仪是战国著名的纵横家,大半生为秦国削弱六国势力四处奔走,对于母国魏国的削弱也是较为明显,他的纵横生涯起于魏国,之后更是多次对魏国发起进攻,使得魏国附庸秦国,到底是什么让张仪不顾家国之情,多次坑害魏国。

张仪是魏国贵族的后裔,早年拜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等到他学成之后,想要开创一番事业时,他的同门苏秦邀请他来赵国效力,当张仪来到赵国被苏秦冷落,一气之下就跑到秦国,想借秦国之手打击报复赵国。

张仪来到秦国面见秦惠文王陈述自己对抗六国的连横政策,《战国策》中记录如下:

“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厉害,天下莫加也”,接着说道,“举赵王韩,臣荆(楚)、魏、亲齐、燕,以成伯(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简单说,其核心思想便是远交近攻。

公元前328年,秦王派张仪与公子华带兵进攻魏国,很快就攻下魏国的蒲阳城,张仪为了拉拢魏国,就向秦王建议把蒲阳城送还给魏国,把公子繇作为人质送到魏国去,这样一定能拉拢魏国,秦王同意他的建议。

张仪带着公子繇来到魏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很快就打动了魏王,魏王心想秦魏结盟一定获取很大的利益,在张仪的建议下把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送给了秦国,一切在张仪设计中,秦魏结盟,秦国的国土面积大增,张仪的连横政策首战告捷。

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王提拔为丞相,并取代了公孙衍的大良造职位,公孙衍愤而投奔魏国。公元前326年,张仪又想坑魏国,率军攻取了魏国的陕城,并将此处的魏人赶走,并在上郡筑起关塞。魏王看到秦国单方面撕毁盟约,很想与齐国一同对抗秦国,张仪知道后挑拨离间,拉拢齐国和楚国一同攻打魏国。楚国在襄陵大败魏军,还攻占魏国八个城邑。

公元前323年,张仪假惺惺聚集齐、楚和魏三国执政大臣,希望三国熄灭战争,重新和好。通过这次集会,魏王接受了张仪联秦联韩一同攻打齐楚的建议。为了不惜余力的拉拢魏国,张仪还辞去秦国丞相,到魏国担任丞相,每天在魏王身边怂恿他投靠秦国,软硬兼施,吓得魏王每天胆战心惊,就派太子向秦王表达归顺之意,不久后张仪回到秦国继续受到重用。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张仪来魏国劝魏襄王投靠秦国,魏襄王不愿意,张仪就让秦兵来攻打魏国,魏国战败。第二年,韩赵魏燕齐联合攻打秦国,被秦国打败。公元前317年,张仪再次游说魏王投靠秦国,这次魏王同意了。

张仪为相时场景

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去世,秦武王即位,他对张仪不讲信用、四处挑拨是非、出卖母国的行为很厌恶,很多大臣趁机弹劾他,与此同时各诸侯国背弃连横政策,改回纵横联盟,其中齐国想要问罪张仪。

张仪希望能为秦国继续效力,就建议秦王让自己送去魏国,齐国一定会去攻打魏国,到时秦国就可以攻打韩国。秦王就把他送到魏国去了,齐国果真出兵打算攻打魏国,幸而楚国使臣建言让齐王看到张仪计谋,才罢兵离开。

张仪在魏国担任一年丞相,不久就病死了,算是在魏国得以善终,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讽刺,如果他在秦国一定不会有好下场的。

张仪为何如此执着坑害母国,大致有如下理由:

一、 张仪有魏国贵族后裔的身份,在魏国行事是极为方便的,也容易接触魏国统治阶层。这些对于他首次运用连横政策是极为有利的条件,相比其他陌生的五国,张仪无法施展得顺利。并且其他五国除了韩国离秦国近,其他都很远,不适于先攻下一座城池再去示好结盟。

二、 魏国处于战国中心地带,几乎和其他六国接壤,如果魏国能够投靠秦国,到时韩国就处于秦魏包围中,相当于秦国随时都能吞并韩国,此外秦国进军东方也容易多了,再者魏国实力偏弱,秦国进攻魏国相较于赵楚容易许多。

三、 魏国与邻国关系一般,在六国中关系一般,秦国对于魏国的进攻不会引起其他五国反弹。

然而张仪有多少理由,他不顾一切出卖魏国的利益,一直被世人诟病。

本文内容由小蔼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