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王阳明我为什么说心体至善又说无善无恶呢(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导语:王阳明:我为什么说心体至善又说无善无恶?

问题的提出:“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根据,他一直在讲心之体——良知是至善的,后来在天桥证道,有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说的却是心体无善无恶了,为什么?

之一:要解释经典文本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很早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样的概念。

王阳明要提出新见解、新学说,是要以能够解释经典文本作为基础的。若是对经典文本的重要概念解释不通,是很难有说服力的。

所以,其他诸如格致诚正等等解读,也是不得不面对经典文本的结果,不然,这些其实都只是一事——致良知。

之二:是一种评价

之所以说心体至善,是因为心之本体即良知乃“天理昭明灵觉处”,良知就是天理,良知之发用,如不被私欲遮蔽的话,无不符合天理,这当然是”至善“的。

因此,良知至善是人对它的一种认识、评价,是我们修炼应当达到的目标。它本身就是个良知,是无所谓善与不善的。

之三:是就其本来状态来说

所谓心体,就是心的本来状态。它的本来状态纯乎天理之极,无所谓善无所谓恶,只是过或不及,便成了恶。“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

之四:是就其境界上来说

心体无善无恶,还是对其体段的一种描述,是一种境界。

《王阳明年谱》里有记载:

先生曰:“有只是你自有,良知本体原来无有,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雨露雷,阴霾噎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太虚无形,一过而化,亦何费纤毫气力?德洪功夫须要如此,便是合得本体功夫。”

对此,著名儒家学者陈来先生在《有无之境》中有精彩的解读:

“无善无恶心之体”所讨论的问题与伦理的善恶无关,是在强调心所本来具有的无滞性。心广大有如太虚之空,虽然各种星辰风霜在太虚中运动不息,太虚的本然之体是一无所有,风雨雷电星辰在太虚中往来出没,一过而化,决不会成为滞泥在太虚中的障碍。

人心就其本体即其本然状态来说,也是纯粹的无滞性,这种无滞性与太虚相同,喜怒哀乐充满人心,但心之本体无喜无怒无哀无乐无烦恼,所以人心虽有喜怒哀乐七情,但应使它们一过而化,不使它们任何一种滞留在心中。

不滞不留,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是人的一种理想精神境界。说白了,就是人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但喜怒一过,便过去了,不能滞留在心里一直兴奋或者气呼呼。

这在儒释道往圣中也有不同角度的描述,诸如孟子的不动心,庄子的无情,《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程子“情顺万物而无情,有情无累”,小程子“物各付物”等。

本文内容由小美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