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佛教的不二法门(佛法是不二法门怎么解释)

导语:不二法门:佛教认识论简说

根尘相对,迭相因缘,生死死生,轮回世间。

—— 《正法念处经》

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 《大佛顶首楞严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 《金刚经》

我是主体,世界是客体,我是能知,世界是所知,我认识世界,同时,当我试图认识我自己的时候,我的身心也成为所知,即认识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本身也是世界的一部分。能知的主体,所知的客体,这是基本的二元认知关系:主体与客体。

生命是个奇迹,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乃至人类肉眼无法看见的无量生命。生命的基本或共同特征是拥有认知能力。牛羊在山里找到爱吃的草,蜜蜂或蝴蝶飞来飞去寻找花朵采集蜜汁,蚊子寻找人类吸食血液,这是认知能力的表现。

人类的认知能力,不仅体现在声色香味等感官觉知的范围,更体现在对抽象概念的认知上,诸如善恶,美丑,造物主的存在性,这些抽象的概念化思维产物,称为思想。

从主体与客体的二元认知形式来看,人与其他生物没有本质区别,但是人似乎比爬虫或蚊子多了一个能力:认识自己,把自己的身心、思维以及行为等当作认知的对象。其他的生物似乎没有表现出这个能力(虽然生物会因为生存环境的改变而进化,但是这种改变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被动的方式),而人类一直在努力底认识自己,不断底定义、塑造、改变自己,这种能力称为反思,即反观自身。

关于生命和世界的起源,佛教没有也不支持创世说,它认为一切皆是因缘和合、无始无终的复杂循环,找不到时间上的起点。没有起点,也就没有终点,像一个圆环。过去、当下和未来,日出日落,这是习惯性思维,可是仔细观察,当下岂不是正在过去,未来岂不是还没有来么?过去、当下、未来,这种分段思考的时间概念是意识的虚构,并非真实存在。

我与世界,在这二元的认知关系里,是先有我后有世界,还是先有世界后有我,或者我与世界同时而有?佛教的看法是,世界与我同时存在,互为缘起,相互依赖,离开我的认知谈论世界的存在,这是虚妄的,世界只能是被我认知的世界,或者说,世界因我的认知而存在。

不同的生物拥有不同的认知系统,所显现的世界因此也是各不相同。人类闻到粪便的味道会心生厌恶而避之唯恐不及,苍蝇却会趋之若鹜。粪便究竟散发出什么样的味道,人和苍蝇各有各的认知,并且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

世界依我的认知而存在,那么,我的认知系统或能力是怎么来的?生而为人,有人的认知系统,生而为鱼,有鱼认知系统,生而为虫,有虫的认知系统,即便是植物似乎也有自己的认知系统,通过各种鲜艳的颜色或散发特殊的气味来吸引昆虫。佛教认为,人的认知系统,和其他生物的认知系统,并没有一个时间上的起源,也就是说,不可能无中生有,不可能本来没有突然有了。

人或生物的认知系统既不是无中生有,也没有绝对的独立存在性,而是依赖缘起,这个缘起称之为尘。与尘相对,人的认知系统简称为根,根尘相对,迭相因缘,互为缘起,根与尘各自都没有绝对的独立存在性。缘起不能理解为时间上的先后,先有木头,后有火。缘起没有先后,就像鼻子闻到水果的香味。

缘起观是佛教的根本观点之一,即一切事物皆依赖缘起,只有相对的独立存在性,没有绝对的独立存在性。一棵树看起来是独立的,但是它依赖土壤和空气,依赖土壤里的水分和各种营养物质,依赖空气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依赖阳光甚至黑夜,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反应在树和环境之间进行,不能把树当作一个具有绝对独立性的个体看待。世间万事万物,互为缘起,无始无终。

根即人的认知系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尘相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法尘即是思想。认知活动发生在根与尘之间的接触,这是一个二元形式。我与世界的关系,简化为根与尘的关系。根离开尘的刺激,无法表现出自己的觉知性,就像眼睛没有光不能见色,尘离开根的觉知性,无法表现出相状性质,就像火为什么是热的,石头为什么是硬的。根与尘一旦分离,就如同两个死尸。大便因为苍蝇才有香味。

但是,离开所谓物质世界的种种色尘,我还能思维,这不是说明我具有绝对的独立存在性么?我思故我在。

想象一下,在一个无所有处,只剩下思维在虚空中活动,这可能么?离开色身,思维能单独存在么?佛教认为,思维的机能来自意根,意根与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同样是属于色身。意根依色身而住,不可能离开色身而存在。

思想可以离开色身,譬如某人写了一本哲学书,书中的文字即是思想,然而它是死的,是一具尸体。文字或思想只有被阅读思考的时候,才变成活的。阅读和思考即是意根的活动,因此,思想依意根而存在,离开意根,思想就是具尸体。这是佛教和一般哲学不同的地方。

一般哲学重视思想,而佛教不仅重视思想,更重视意根和思想之间的关系,如同耳根和声音之间的关系。离耳无声,声依耳有。离开意根谈思想,这是虚妄的,就像给牛看一本存在主义的哲学书。

思想在佛教里称为法尘,本质上和色声香味触五尘没有什么不同。所谓的思想,难道不也是一种色么?思想需要文字,符号,需要眼睛看,耳朵听,当我思考的时候,脑海里难道不是文字、符号,声音甚至图像、味道在飘荡么?

简化一点,佛教把我称之为心,把世界称之为色,心与色的关系,即是我和世界的关系。色与心相互依存,互为缘起,离心无色,离色无心,色即是心,心即是色,色不自色,因心有色,心不自心,因色有心。色与心都没有绝对的独立性,既是二,又不二,即二非二。

离心无色,因此,佛教不认为有纯粹的物质世界(色),离于认知(心)而单独存在。当然我们可以想象,地球上所有的人类都消失了,地球依然存在,月球依然存在,但是这个存在已经不再是对于人类而言,是对于地球上依然活着大象或蚂蚁而言才有意义。大象或蚂蚁的心依然感知到地球或月亮的存在,或许还月光下感慨着人类的消失,但这时候的世界只是大象或蚂蚁眼中的世界。

色与心,这个色,指色尘世界,同时也指称我的色身,即此色身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心所感知的对象。

佛教里没有肉身这个词。肉身指物质化而客观存在的,它是与非物质化的灵相对应。灵与肉性质不同,是两个相互独立存在的个体。佛教依缘起观,没有灵与肉这样的概念,它使用的术语是色与心,色并非独立于心之外的物质化存在,心也不是独立于色之外的非物质化存在。当我看着自己身体,它是色,依眼识而起,而肉,它是属于思维,是个概念化名相,依意根而起。我只能在思维找到所谓的肉。

主体与客体,这种二元形式的认知,执着主体和客体都具有绝对的独立存在性。若依佛教的缘起观,则主体与客体,我与世界,根与尘,色与心,互为缘起,相互依存,在二而不二。

依缘起观,意识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好像肉壳子里装着一个能活动的怪物,像苍蝇一样,时而嗡嗡作响,时而蛰伏悄无声息。意识,它是意根与尘相对而生,能认知分别的识性,称为意识,其性是空,没有实体。

本文内容由小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