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四川的由来是什么(四川的来历简单介绍)

导语:你知道“四川”的由来吗?今天的四川省并不等于“四川”

川 ,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两岸之间有水流过。川的本义是河流、水道。大凡有河流的地方都会有平地,所以“川”又指山间或高原上平坦而地势低的地带,即平川。川也是中国四川省的简称。

为什么四川会称为“四川”呢?而不是什么五川六川,其实说到四川名字的由来,还得从唐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说起。

一、“四川”名称由来

(一)唐朝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等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益州。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剑南道”。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大部,云南省澜沧江、哀牢山以东及贵州省北端、甘肃省文县一带。

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758年)在“剑南道”分别设置“剑南西川节度使”(治所益州,今成都)和“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今绵阳三台),这可以看做四川历史上“川”字名称的第一次出现。

西川、东川区划图

(二)宋朝

两宋时期,地方实行三级行政区划管理,一级行政区:路;二级行政区:州、府、军、监;三级行政区:县。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将地处今四川盆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川陕四路

二、川峡四路的管辖范围

(一)行政管辖区域

大致包括今四川大部,重庆全部,陕西汉中秦岭以南的子午河、星子山以西地区,贵州的安顺、贵阳、遵义、铜仁,湖北恩施等区域,以及甘肃文县。

(二)各路管辖范围

益州路:治所益州(成都市),含今四川省成都市(除金堂县),雅安市,德阳市(除中江县),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北川县、江油市部分(原彰明县辖区)等地。

梓州路:治所梓州(四川三台),含今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绵阳市的三台县、盐亭县,德阳市中江县,遂宁市,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市,南充市(除营山县),广安市,泸州市,达州市的渠县、大竹县;重庆市合川区、潼南区、铜梁区、大足区、荣昌区、永川区;贵州省的六盘水市、毕节市以及云南省昭通市等区域。

利州路:治所兴元府(陕西汉中),含今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平武县、江油市(原江油县辖区),巴中市,南充市营山县,广元市;陕西省汉中市及甘肃省文县等区域。

夔州路:治所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含今四川省达州市(除渠县、大竹县);重庆市奉节县、巫山县、渝中区、綦江区、巫溪县、云阳县、万州区、开州区、忠县、梁平县、彭水县、涪陵区、璧山区、江津区、长寿区、黔江区、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南川区、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南岸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巴南区、秀山县、酉阳县、石柱县、城口县;湖北省恩施县;贵州省遵义市、铜仁市等区域。

三、川陕四路政区沿革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宋军灭后蜀后设西川路,治益州(四川成都);

开宝六年(973年),又设峡西路,治梁州(兴元府,陕西汉中);

北宋(999年)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

至道三年(997年),又分设西川路、峡西路两路,后析置为四路;

咸平四年(1001年),将西川路析置为益州路、梓州路两路;将峡西路析置为利州路、夔州路两路;

北宋时期

嘉佑四年(1059年),改益州为成都府,益州路更名成都府路;

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为潼川府,梓州路更名为潼川府路。

南宋时期

四、“四川”宋后政区沿革

(一)元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问世,是为“四川”建省之始,行省衙门驻成都府路。 四川行省辖境包括今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同时对州县大加减并,基本形成了如今县的分布格局。当时,川西高原北部和汉中盆地改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属“云南等处行中书省”。

四川行省

(二)明

洪武四年(1371年),设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全国13个承宣布政使司之一),辖区除今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市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辖境已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布政使司衙门驻成都府。并在川西高原地区设立卫所,进行军屯。

洪武十五年(1382年),遵义改属贵州都司。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复改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1582年)

(三)清

清初,设四川省,为内地为18行省之一一,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雍正五年(1727年),遵义府划归贵州管辖,基本确定了今四川的南部省界。

清中叶,在府、州、厅、县之上,增设五道,即:成绵龙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宁道、川北道、川东道,以道辖该地区的府、州、厅、县。在川西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从清初至清末,实行“改土归流”。

四川省(1820年)

(四)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设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撤销道一级建置,改为省直辖府、州、厅、县,省会设在成都府。

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实行“军民分治”,将四川省分置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东和边东、边西7道,后改盆地5道名为西川、建昌、永宁、嘉陵、东川。同时废府、州、厅建置,将县直隶于道。

民国三年(1914年),裁去边东、边西两道,划康定县以西30个县为川边特别区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受四川省节制。

民国七年(1918年),由于军阀混战,四川实行防区制 ,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原川边特别区)。

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成都市政公所改建为成都市政府,为四川省会。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以刘湘为省主席的新一届四川省政府在重庆(6月迁离)成立,撤消防区制,川政统一。

四川省(1912-1938年)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将原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所属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区合并,设立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

西康省(1949年)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由二级乙等四川省辖市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析出四川省。

四川省(1939-1949年)

(五)共和国

1950年1月,撤销四川省,并将今四川地区划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4个行署区和西康省。4个行署区和西康省共辖21个专区、6个市、191个县。

川西、川东、川北、川南行署区(1950-1951年)

1952年9月,又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1952年,重庆秀山县九江乡划归贵州松桃。

四川省(1952-1953年)

1954年9月,重庆市再次并入四川省建制。

1954年底,四川省通江县碑坝区划入陕西省。

1955年,贵州省桐梓县17个乡划归重庆市。

1955年9月,撤销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各县划归四川省,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并入西藏。

四川省(1954-1955年)

1956年,綦江县2个村划归贵州省习水县。

1957年2月,四川省旺苍县三道乡划入陕西省。

四川省(1956-1961年)

四川省(1977-1983年)

四川省(1984-1996年)

1997年6月,原四川省计划单列市 重庆市与地级市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从四川省整体划出组建重庆直辖市。

至此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区域。

四川省行政区划图

结束语:如果按照川陕四路形成的四川来说,利州分出了汉中地区,夔州基本形成了现在的重庆市,“四川”最多剩两川半,加上川西高原的并入,称之为“川康省”也不为过,这样也能结束“重庆是重庆、四川是四川”的争论了……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悦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