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侨置与土断名词解释(侨置包括什么)

导语:智慧与创新:侨置与土断

什么是侨置西晋永嘉之乱以后,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各少数民族统治者肆意烧杀掠夺,那里的汉族人民纷纷越淮渡江,南下避乱。南移的人口往往由大族地主率人民迁移到南方的西部。据统计,北方人口迁到南方的总数为90余万,大约北方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南迁:南方人口有16为北来的侨民。如何处置好这一大批南来侨民,关系到东晋政权的稳定与巩固;也关系到进一步吸引北方人民。东晋政府对这部分人采取了侨置郡县的办法,即在南方地广人稀之处设立侨州、侨郡、桥县,让北方人民集中居住,仍沿用北方原籍地名。如北方琅琊人民南下,在江乘县(今江苏句容县北)侨立琅琊郡,称南琅琊郡;兖州逃到南方的,就在京口界内成立南究州等等。侨州郡县的官吏仍由北方士人担任。侨人不入当地户籍,与当地土著人有所区别,而且享有免除赋役的优待。什么是土断北方大量人口南移,对南方的开发起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带来一些矛盾。首先,侨人不负担政府的赋税和徭役,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收入;其次,世家豪族占夺人口在不断发展。过江世家大族在南方发展庄园,竭力吸收部曲、佃客,增加自己剥削对象,民户大量流入私门,也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剥削收入;再次,侨置郡县的建立,给南方行政区划和户籍制度带来了混乱。为了整顿户籍,把侨户、流民编成为编户,束缚于国家土地上,以增加政府领户,扩大国家的租税徭役收入,也为了和世家豪族争夺劳动力,东晋南朝政府一再实行土断。所谓土断,就是“以土为断",即把侨州郡县的居民变成土著居民,按其居住地区认定新的籍贯。东晋时期土断主要有4次,即:(1)东晋成帝咸和(公元326年一公元34年)中期;2)东晋成帝咸康七年(公元341年);3)东晋衰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年);(4)东晋安帝义熙八年、九年(公元412年一公元413年)。这几次土断中最著名的是第三次。即兴宁二年(公元364年)“庚戌”那天布的,“庚戌”即三月初一,因而也称为“庚戌土断”。这次土断是在桓温主持下实行的,在全国大查户口,严禁挟藏户口,犯者严惩不贷。对于那些隐匿户口的世家大族,给以沉重打击。如宗室彭城王可马玄,因为藏匿五户,被恒温送付廷尉严惩;王彪之任会稽内史,执行土断,检括出逃亡户三万余口。由于这次土断执行得比较彻底,使东晋政府增加不少编户,也增加了财政收入,出现了“财阜国丰”的局面。为桓温在公元369年大举北伐,为以后组织北府兵、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

东晋以后,南朝也屡次实行土断。实行土断对经济发展,加强皇权有利,因而是进步的。

本文内容由小快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