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永字八法解读(永字八法出自哪里)

导语:被历代书家奉为圭臬的“永字八法”怎么来的?真有那么重要吗?

话说“笔阵”(下)

文/大可先生

接着,卫夫人列出七条重要的笔势谓“笔阵出入斩斫图”。书中说:

一&34;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34;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34;如陆断犀象。

乙 &34;如百钧弩发。

∣ &34;如万岁枯藤。

&34;如崩浪雷奔。

勹 &34;如劲弩筋节。

【一】即横画,后来称为“鳞勒”。唐代张怀瓘《玉堂禁经·勒法异势》云:“‘一’此名鳞勒。鳞勒之中,势存仰策,而收虽云仰收,无使芒角,芒角则失于遒润矣。钟、王以下常用之”。这里用“千里阵云”之势喻之,这就极为形象地道出“勒势”其平实乃不平,如“千里阵云”有高有低,如此之“势”,用笔方有力,力入字中。

【、】 侧,即点。点之笔势要险侧,用笔要干净利索,毫不犹豫。就像高山之顶峰上滚下石头,声伴石下,有大山崩裂之势。

【丿】 撇掠。此笔锋利,有在陆地上截断犀角象牙之势,故云“陆断犀象”。《淮南子·修务训》云:“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砥砺,摩其锋锷,则水断龙舟,陆剸犀甲。”“纯钩”,剑也;“鱼肠”指剑的纹理。“水断龙舟,陆剸犀甲”则言其利也。也就是说,“丿”要像剑锷一样的锋利。

【】 戈笔。又叫背趋法。有如百钧弓张箭发之势。写这笔之时,最难控制的是其弯的弧度,象弓一样,拉太弯说明弓无力;拉太直说明人无力,故难就难在恰到好处。

【】 努笔,努势须挺劲,不可太直,直则失势而无力,应象“万岁枯藤”一样多节而瘦硬。“直为努者,谓作直画”,具体写法是“必笔管逆向上,笔尖亦逆向上,平锋着纸,尽力下行,有引弩两端向背之势”。

【】 背抛法。又谓外略法、乙脚、龙尾、凤翅等等。象巨浪碰击,阵雷滚滚,笔势徐迟沉稳有力,故云“崩浪雷奔”。

【】 钩弩势。笔画要求如“劲弩筋节”。“劲弩”即强弓硬弩;“筋节”,指人的筋骨。合起来是说笔画转折处要象强弓硬弩或人之筋骨一样遒劲有力。张怀瓘《玉堂禁经·用笔法》云:“钩弩势,须圆角而趯”。

接下去《笔阵图》对“执笔”与“用笔”进行了探讨,提出书法要多种笔法交叉变化使用,“结构圆备如篆法,飘飏洒落如章草……”;“心存委曲”、“意前笔后”、“每为一字,各象其形”等等,通过联想、设计、构造,然后再落笔成书。这对于初学者的确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也应了前面的话,即《笔阵图》的写作意图:“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大可诗生活·一日一诗书

(二)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继承了卫夫人《笔阵图》的创作思想,并作了进一步阐述。首先是对卫夫人所言之“笔阵”作了详细的解说,以军事上布阵作战为喻,揭示书法创作的特点: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卫夫人的“意在笔先”之“意”提高到“将军”的地位加以强调,表明了书法美学思想的发展。接着,作者就如何设计、构造书法形象、如何做到“意在笔前”、如何增强汉字笔画的表现力等等,作了详细解说并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文中写道:

大可诗生活·一日一诗书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在详解卫夫人所提出的七个笔势之后,作者强调“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其中,文章所提出的“一波三折”(即“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笔势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几乎被奉为用笔的不二法门。

另外,作者在此基础上,指出“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除了要避免笔形的单一、雷同之外,更应注意章法错落、气势相连等等,文章接着写道: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大可诗生活·一日一诗书

写草书所用的笔势与真、行书不同,强调运笔在疾、徐变化中自然产生出“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的“势”。提出运笔不能急,否则“墨不入纸”、“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墨不入纸,笔画线形只是“浮”在线面上,这是每个学书者所应力避的。

总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一文对《笔阵图》的笔势作了诠释,并发展了《笔阵图》的创作思想。自此,笔势论自从肇始于汉代,经过崔瑗、蔡邕、成公绥、卫恒、索靖等推波助澜,已形成了一定气候,再经卫铄与王羲之师徒二人对“笔阵”的提出与阐述,大大丰富了“笔势”论的范畴。并且,在卫夫人《笔阵图》所列七条笔势(笔阵)的基础上,发展为被历代书家奉为圭臬的“永字八法”。

本文内容由小快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