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影视

都与城的关系解读(都字与城市有关吗)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瓠山才子说文解字:“都市”与“城市”之别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都与城的关系解读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都与城的关系解读(都字与城市有关吗)

——奉劝一些小城市,不要乱用“都市”一词

常见一些人写文章把自己所在的小城市称呼为“都市”,某些小市、小县在政府文件上有“都市经济圏”的名目。时下,“都市”一词已然被普遍滥用了。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

“都市”现在一般解释为“国家的主要城市”或“大的城市”,“都”者,大也,美也,全也,这是其引申义。“都”的本义是“建有宗庙的城邑”。周朝时各国把国都叫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叫邑。《释名》:“国都曰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市”是什么呢?人口密集的行政中心或工商业、文化发达的地方叫城市。“城”为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现在,“都”、“市”、“城”都可通用,但在使用“都市”一词时,应有所考虑。古人诗云:“日午游都市,天寒归华山”,都市是特指,并非泛指城市。“都市相逢多意气,与君同作五陵游。”“五陵”,用帝王之都,故称“都市”。

况且,“都”字本义与“诸”字有关:

孙曰:《左传》作“国之诸市”,非。念孙案:《晏子》本作国之都市。都、诸古字通,都市即诸市也。国中之市非一,故曰诸市,后人不知都为诸之借字,而误以为都邑之都,故改为“国都之市”。不知古所谓国,即今所谓都也(《吴语注》:“都,国也。”《吕氏春秋·明理篇注》:“国,都也。”经传皆谓“都中”为“国中”)。既言国而又言都,则赘矣。乃渊如反以为是,而以《左氏》为非,不过欲抑《左氏》以尊《晏子春秋》耳。不知所尊者,乃俗改之本,非原本也。(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晏子春秋第一)

“都市”另有一义为都城集市。举例如下:

唐诗咏少年子有云:“楼下劫商楼上醉。”又云:“白昼杀人都市中。”初读之以为过。观京师之六街九衢市有劫夺,居者行者相视而不敢救,是则都城习染,易地皆然。(清·朱彝尊、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六)

《孟子》云:“百里奚举于市。”注云:“奚之秦,隐于都市。都市固贩裘之所,亦乞食所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卷十一)

历代史书多有“斩于都市”、“戮于都市”、“枭首悬於都市”、“腰斩都市”、“伏死都市”的记载,说明,“都市”一词之义并非为在城市,而为国都刑场,相当于现在人所说“菜市口”,“菜市口”是一个特殊的场合:

光绪庚子,袁忠节公昶被害,就刑时,峨冠博带,跪菜市口,笑谓行刑者曰:“且缓,待我吟一首诗。”遂朗吟曰:“爽秋居士老维摩,做尽人间好事多。正统已添新岁月,大清重整旧山河。功过吕望扶周室,德迈张良散楚歌。顾我于今归去也,白云堆里笑呵呵。”呵呵二字未及完,而刃已及腹矣。(清·徐珂《清稗类钞》忠荩类)

如果多读史书,就不会轻易使用“都市”一词了。

“已捕斩断信二子穀乡侯章、德广侯鲔,义母练、兄宣、亲属二十四人皆磔暴於长安都市四通之衢。”(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帝不省,腾竟伏尸都市。”(南朝宋·范晔《後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若昭等状彰,死罪以定,应刑于都市,与众弃之。(北齐·魏收《魏书》卷十九中·列传第七中)

“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唐·李延寿《南史》卷十九·列传第九)

“且闻汉法杀人必都市,我愿就死昭陵,谢罪于先帝也。”(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五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下)

说白了,“都市”就是国市,“市”者,示也,“买卖所之也”(《说文》)斩首为何选择都市?“都市”即“全示”,是为了示众,起到震慑作用。

为了尊重首都的地位,建议那些小城市、小县城不要“僭越”“都市”这个词了。当然,写文章的人也要首先弄清楚“都市”一词的文化含义。有人会反问,其他南方城市为什么可以构建“都市经济圈”?当然,南方人会说,我们是几朝古都。毕竟,历史上曾有好多“偏安”王朝建都于一些小城市。然而,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都”字是一个政治色彩很浓的字,就是那些历史上曾经“建都”的城市,也不乱用“都市”一词,本来就是城市,叫作“大城市”就足够了。如果,有人喜欢“大都市”来称呼,在口语上无可厚非,在书面语言上应该谨慎。而那些中小城市、小县城,何必非要给针尖戴帽子呢?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瓠山才子说文解字:“都市”与“城市”之别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