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王阳明心(王阳明心法口诀)

导语: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37节:照心妄心只存一心

原文:

来书云:“先生又曰:‘照心非动也。’岂以其循理而谓之静欤?‘妄心亦照也。’岂以其良知未尝不在于其中、未尝不明于其中,而视听言动之不过则者皆天理欤?且既曰妄心,则在妄心可谓之照,而在照心则谓之妄矣。妄与息何异?今假妄之照以续至诚之无息,窃所未明,

幸再启蒙。”

“照心非动”者,以其发于本体明觉之自然,而未尝有所动也。有所动即妄矣。“妄心亦照”者,以其本体明觉之自然者,未尝不在于其中,但有所动耳。无所动即照矣。无妄无照,非以妄为照,以照为妄也。照心为照,妄心为妄,是犹有妄、有照也。有妄、有照,则犹二也,二则息矣。无妄、无照则不二,不二则不息矣。

译文:

来信写道:“先生又说‘照心非动也’,这难道是因为照心是遵循理才称其是静的吗?说‘妄心亦照也’,莫非认为人的良知不会不在妄心中,不会不在其中明细体察,而不逾矩的视听言动都符合天理吗?既然说是妄心,那么,天理在妄心上可称照,而在照心上则可以称妄了。这样,妄与息有什么区别呢?现在您用‘妄心有照’来接续‘至诚无息’,是愚见仍不能理解之处,敬请再指教。”

说“照心非动”,因为“照心”起源于本体天然的明觉,不曾有所动。有所动即为妄了。说“妄心亦照”,是因为本体天然的明觉未曾不在妄心中,只是有所动而已。如果无所动就是照心了。说“无妄无照”,并不是把妄看成照,把照看成妄。如果说照心为照,妄心为妄,也就等于说有照心,有妄心。既有照心又有妄心,就依然还是两个心。如果有两个心,就会有停息。说“无妄无照”就不是两个心,不是两个心,就可以说“不息”了。

解读:

先看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刘宗周对这段的点评:“‘照心固照,妄心亦照’二语,先生自为注疏已明。读者幸无作玄会。未病服药之说,大是可思。”刘先生话的大意是,对于“照心固照,妄心亦照”这两句,阳明先生自己的注解已经非常明白无误了。诸位读者千万不要因为这一段往更玄的方向去理解。就像人生了什么病,就服用对他所生的那种病的药,不要本来没有病,就去吃药。

刘先生认为,这段陆澄和阳明先生的问答,针对性是非常强的,陆澄恰恰在对此处的理解上产生了问题,阳明就针对陆澄本人的具体疑点,做出了这番解答。而后人不一定会产生和陆澄同样的疑问,所以读这段难免会费解。

陆澄问题中比较难理解的是“且既曰妄心,则在妄心可谓之照,而在照心则谓之妄矣。妄与息何异?”陆澄说,既然提了“妄心”这个名称,那么在妄心中也有照心在,(比如小偷行窃,而耻为人知,说明妄心中良知依然在,所以说妄心中也有照心)而在照心中,也可以认为是存有妄心了(因为天理被此心主动把握,这一“主动”就破坏了照心本该具有的静的特征,故此说照心是存有妄心了)。

我们还是通过举例子来解释阳明先生的回答,为了不让问题愈谈愈玄,我们举最简单明了的例子。人不应该偷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这个观念可以认为是照心,因为此心遵循的是本该如此的天理。现在张三起私意了,产生了偷别人东西的念头,起了此念,我们说他的心动了,流入了妄心,但是他的良知依然能判断出这个妄心是不对的,只是他的行动此时不被良知所支配,所以我们说本体天然的明觉未曾不在妄心中就是指此种情形——明明知得,又明明犯得。现在张三正要行窃,他的良知突然跨越了仅仅是监察者角色的藩篱,升级为了行动的主宰者,我们俗话说就是张三良心发现,决定停止偷窃行为,此时张三的心又循理了,妄心变成了照心。

那么“无妄无照”又该怎么解释呢?并不是像陆澄所理解的那样将妄看成照,将照看成妄。但是也不能简单地说照心只有照,妄心只有妄,那样的话,岂不是说人有两种心了么,这和阳明先生一贯所说的“心一而已”实在是大相径庭。因此,提出“无妄无照”的说法,也就是说,心体纯然于天理之时,不但不会存有妄心,而且连刻意去存照心的念也没有,随时随地,此心皆能一循于理,自然连照和妄这些名称也是多余的了,这才是阳明提出“无妄无照”的真实意思。

欢迎关注我:

“一生伏拜王阳明、曾国藩,想交一起知行合一、修身养性的朋友”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洁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