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为什么会成为迷信不应该也不能是迷信(为什么说易经是迷信)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易经》为什么会成为迷信?不应该,也不能!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易经》为什么会成为迷信?不应该,也不能是迷信?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易经》的内容和功用,已经有很多前辈、大家作了解释和说明,该归正的也归正了,该澄清的也澄清了。我想探究的是对于这样一本本来应该要发挥积极正面作用的书,怎么会成为迷信的工具。
我的理解是,照《易经》的原理,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两面无所谓好坏,无所谓吉凶,看的是用它的人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和心态,好比一把刀,能利人,也能伤人,所以问题的根源应该就在于人性。
这里面其实包含了两个因素,一个是《易经》本身的因素,一个是人的因素。我总结的以下六个原因里的前三点就是它本身的因素,后三点就是人的因素。
1.《易经》本来就是一本占卜的书,有预测未知事物的功能。《易经》最初就是用来预测吉凶的,后世拿它来占卜算卦也是理所当然的。上古时期,这些知识和理论,以及运用程序只掌握在皇家贵族里,控制在一小部分人手里,用来预测国家大事或皇族私事,好就好在,这一小部分人有足够的相关知识,能够把话说明白,而不是让人如坠雾中,迷迷糊糊,他们的目的也是在尽量合乎逻辑、合乎情理的范围之内,为国家、为皇族本人做点贡献。但随着这些知识流落到民间,难免变得支离破碎,给了人们填充自己想象的空间,被歪曲、被利用也就在所难免了。
2.《易经》成也包罗万象,败也包罗万象。《易经》的作用是在寻求宇宙人生的终极规律,力求无所不能、无所不包,这是它的伟大之处,后世的不断实践也证明了它的伟大。但也正是无所不包,预示着它会被运用到方方面面,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大至国运世事,小至生活琐事,都有它的身影,终会被一些“有心之人”用来断吉凶、测未来,行欺世盗名的行径。
3.《易经》的逻辑严密、推理严谨,让人信服。《易经》所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符合人们的追求,也就是普世价值,容易被人们接受,加之其推理过程找不到明显漏洞,思辨方法也是人们常用的方法,没有特立独行,常人难以推翻其价值体系和逻辑体系,而创造出全新的理论来,久而久之,便会趋之若鹜,奉为神祇。
4.人们对生老病死的恐惧,变成了对掌握自己命运的渴望,让占卜算卦有了终身市场。这是人性的本质和追求,至于人性是什么、怎么产生的这类问题,自问我无力搞清楚,我只是承认和接受这样的人性,正是人性的驱使,我们才有了趋吉避凶的本能。面对未知,没有人能逃脱恐惧,而怎么面对恐惧,就成了人性的分水岭。有的人选择坦然面对,从自然中来,重归自然。有的人选择积极做好眼前的事,不去想这些劳心费神、又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有的人选择走捷径,想尽办法,预先知道自己的未来,好提前想出应对办法。第三种人自然会拿出《易经》来预知祸福。
5.真正懂《易经》的人太少,对大众的普及率又太低,容易被人利用和蒙骗。毕竟《易经》成书太早,在流传的过程中又混杂了不同人的不同的看法,光是正本清源已是不太可能,况且《易经》不是一两个人的成果,而是长期以来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和沉淀,仅凭一两个人就想搞懂《易经》难于登天。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发展节奏的缓急程度,也是影响《易经》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越浮躁,能沉下心来深入研究挖掘的人就会越少,普通人更是忙着满足口腹之欲,压根没有心思和精力来研究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没有时间自己搞清楚,而自己又很需要,就极易掉入别人的圈套和陷阱。
6.部分人对《易经》大肆吹捧和包装,以便其行欺世盗名、谋取财物之实。不排除专门有人故意将《易经》神圣化、神秘化、模糊化,他们极力避免让太多的人知道这些知识,以造成信息不对称,自己好乘机作妖。这样,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懂《易经》,只要拿出点皮毛,其他人都会认为他们就是权威,就会盲目地追随,而且越盲目,这种追随就越可靠,对他们就越有利。这样迷迷糊糊的相信,不就是迷信吗?对于这种人,我们怎么能轻易放过他们!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易经》为什么会成为迷信?不应该,也不能!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