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古人为何认为出现日食月食是灾祸呢(古人为何认为出现日食月食是灾祸现象)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古人为何认为出现日食月食是灾祸?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古人为何认为出现日食月食是灾祸呢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古人为何认为出现日食月食是灾祸呢(古人为何认为出现日食月食是灾祸现象)

中国古代天文,古人总会率先想到将星体与灾祸划上等号,像天狗食日等迷信印象。

从周代起,古人便把日食、月食视为重大凶兆,认为这是日月违背正常运动规律、“反常”,这个观念到汉代依然盛行。由于将灾难与星星的移动变化连结起来,以此衍生出一套解释灾异、政治与人事的学说,称为“灾异论”。

这是因为长期观测,从中发现某些星体异常的移动,因此灾异论主要探讨的是“变”与“非常”。不过到了秦汉时期,随着观测仪器与计算的进步,部分学者对于日食的原理、发生规律有所了解,对于周代以来的观念产生疑惑。

由于汉代天文与历史还尚未分家,因此太史令不仅掌管史书编纂,还要编写天文历法,《史记.天官书》还载有月食周期:“月食始日,五月者六,六月者五,五月复六,六月者一,而五月者五,凡百一十三月而复始。故月蚀,常也”。司马迁说明月食发生具有周期性,更明确指出月食是“常”,表明其规律是正常现象。

但司马迁的说法,也让人们对于周代以来既定的凶兆,如日食、月食等,逐渐产生困惑,到底算是天行有常,还是天有异象?

东汉思想家王充直接在著作《论衡‧治期篇》写道:“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日一食,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明确写下天上星星之间的移动变化与人间的灾祸无关,这样的说法与自古以来的“天人感应说”背道而驰。

《后汉书》还记载灵帝光和元年(178),任职侍中的韩说精准预测日食。即便在战争频繁的魏晋南北朝,仍有天文学家坚持不懈观察星象。北齐天文学家张子信,有三大天文发现,其中两项对于日食观测有深远的影响,尽管他没有制订历法,但隋代的《皇极历》、《大业历》,还有唐代的《麟德历》、《大衍历》、《宣明历》等,皆是在张子信的基础上,改进推算方法制订而成。

从东汉到唐代,中国古代学者在天文观测、演算方面大有突破,可自周代以来的灾异论结合儒家思想,导致大部分的经学家仍坚持原有看法,认为日月食是灾祸、世界是“天圆地方”(盖天说),为此许多天文学家与经学家展开一场又一场的辩论。

不过这些论争到了唐代就戛然而止,因为日食推算技术已获得显著的突破,预测的水平也大幅提升,能够被预测发生时间的日月食,也不再是罕见、神秘又会带来灾厄的现象。

在这样的氛围下,唐代经学家孔颖达还用日食推算法,反过来质疑《春秋》、《左传》中的日食记载之真实性。由于汉代以来的历法者皆认为要经过173天以上,日月才会交会一次,可是《春秋》却记载了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皆连两个月发生月食,孔颖达于注疏中直接写:“今七月日食既,而八月又食,于推步之术,必无此理。盖古书磨灭,致有错误”。

唐代经学虽已接受不少天文历算的研究成果,且孔颖达在面对相关天文记载也多选择相信历算而非经书,不过他对于承自周代以来的“灾异论”,仍持正面看法。觉得该学说有其必要性,是教化的辅助手段,用以劝诫人主,不可舍弃。

虽然东汉以来,无数天文学家指出日月食是相当正常的星体运行现象,但从孔颖达的看法中,可以知道至少到唐代为止,儒家的思想根基并未被动摇,因此星星的移动轨迹还是与人世间的灾祸牵扯在一起,深深烙印在历法、礼制与人们的心中。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古人为何认为出现日食月食是灾祸?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