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流放宁古塔是什么意思(女人流放宁古塔有多惨)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流放宁古塔?这其中,有五个原因最值得深思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古时候流放宁古塔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中国自夏代开始,就逐步确立了墨、劓、剕、宫、大辟的五刑制度。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刑罚是作为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发展与变化,实质上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浓缩。刑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代不同的当权者亦有不同的举措。
也因此,在中国古代有一种人,被叫做“流人”。
之所以这样称呼他们,是因为这些人是指:那些因为对满清统治不满意,或者是犯了法,被统治者给予流放处罚的犯人。之所以会受到这样处罚,主要在于统治者要捍卫自己的地位,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在众多流人中,被派到宁古塔的犯人,在清朝时期属于这其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一直以来,一个国家的法律都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采用的一种专政工具,它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也是维护统治阶级地位和权力的武器,在清政府统治时期也是如此。
清朝的法律制度,在中国的传统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同时,也有一些发展和进步,并且,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这在中国古代史上相对是比较完善的。顺治元年,在明朝相关法文、律例的基础进行了法律的修订,编写成了《大清律》。
之后,再历经多次修订,让它的内容更加完善,最终,在乾隆五年形成了一部较为完整的《大清律例》。此外,清朝还依照《大明会典》编写了《大清会典》,后经过多次修订形成了四种,其中,光绪时修的《大清会典事例》成为了清朝,以及我国封建统治时期,最完整的一部行政法典。
笞、杖、徒、流、死五种手段,是清朝沿用了明朝时期的刑罚方式,被称作是“正刑”。而且,还有辅助正刑的措施,包括:迁徙、充军、发遣、流放,可以说,这四种刑罚都与流人有关,其中,以发遣最重,充军次之,迁徙和流放都属于轻判。
在清朝时期,东北、西北及北方是遣戍主要的集中之地,其次就是西南烟瘴地区。其中,由于东北地区生活条件差,寒冷贫苦,所以,很多人都被流放到了此地。据针对流人历史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清朝时期,被流放到东北的流人数量有 140 万人之多,且主要被流放之地就是宁古塔。
因此,宁古塔这个地方非常有名,就连现代的影视作品中,也经常听到“流放宁古塔”这样的处罚。同时,被流放到此地的名人也很多,持续时间长。顺治十八年,张缙彦被流放到宁古塔,并在《域外集》中曾谈到宁古塔流人“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
在顺治十六年,流放宁古塔的方拱乾在他的《绝域纪略》中载道:“华人(汉人)则十三省无省无人,亦各因其地以为俗。”由此证明,宁古塔流人之广泛,全国各省皆有,不同风俗亦有。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被流放到此地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清朝时期,众多流人被遣戍到东北的几点原因:
一、抗清斗争。
在明朝覆灭之后,清朝建立起来,满人入主中原,将满族的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文化、思想、习惯、风俗都带到了汉人的生活中,这对于原本的汉族生活方式是一种不小的冲击。
同时,这种冲击和改变带有强制性和统治性,这样的行为让原本的汉族地主阶级有了民族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所以,他们纷纷揭竿起义,想要“反清复明”。最终,经过清政府的镇压,这些斗争被压制了下来,而这些反清活动的领袖们,以及他们的亲属,却被统治者进行了处罚,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
例如:
因“通海案”受到牵连、处罚的杨越、祁班孙等。
二、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
在清朝的统治阶级内部,各个党羽之间的纷争不断,各方之间的斗争总要分出胜负。而胜利的一方,必然会想方设法对敌对一方给予报复,那么,自然就会有很多人因为各种罪名受到处罚。
在这些人中,有绝大部分都被遣戍到了东北,成为了流人。
比如:
顺治十二年,因为称颂多尔衮的功绩,请求为他洗去冤情和罪责受到责难,被流放至宁古塔的彭长庚;
因为南北党之争被处罚的张缙彦;“三藩之乱”中的陈梦雷等。
这些人都是作为党派之间的牺牲品,才被处罚为流人的。
三、科场案。
这个手段,主要是清统治者用来打压汉族的一些地主阶级使用的。清朝对科场案的处理办法相当残忍,甚至,有些案件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虽然,这其中,有的人确实有因通关节、营私舞弊,理应受到处罚,但是,也有一些是因为被诬陷,遭到无辜的处罚,惨遭流放的,并且,像这种被诬陷的倒霉蛋有很多。
比如:
著名诗人吴兆骞、方拱乾等人都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在清朝众多的科场案中,顺治丁酉科场案、北围科场案是最令人感到震惊。光丁酉科场案,被直接牵连的人数达到了上百人,且都被处罚。
四、文字狱。
从顺治、康熙到雍正乃至乾隆时期,清统治者为了从思想上镇压民众,将全国的反清思潮彻底打压下去。于是,便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文字狱活动,将那些有反清思想,对清朝统治不满的文人志士,作为了主要的打击对象,进行压制,以此来消除异己,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地位。
一些文人只要在自己的诗作有不当的言辞,或者表达出对于政府的不满,以及对于明朝统治的眷恋,或者是有反清嫌疑,都会马上遭到打压,并被定罪。这使得很多能人、文人,成为了被流放的对象,遭遇遣戍。著名的有因“《南山集》案”被遣戍到东北的桐城方氏一族,还有吕留良案被牵连的众人等等。
这些因为文字狱被流放的文人们,不仅自己因为这件事情遭遇到了非常严厉的惩罚,还会殃及子孙后代,有的甚至到了第五代,还因为此事被影响,可以说,牵连者甚广。
五、官员渎职。
对于官员的腐败问题,是历朝历代都会有的,也是政府极力打击,想方设法想要整治的。清政府的统治期间,官员如果有贪污受贿,渎职,不作为,办事不利,延误战机,耽误军情,或者是投敌叛国等行为的,都将依据清朝政府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要求,处以非常严格的、严厉的处罚。
所以,有些贪官污吏,依据封建刑罚,就要被处以流放之刑,连同自己的家人也被发配到了那些苦寒之地受苦,以作惩罚。
所以,从以上的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被流放宁古塔的流人中,人员的组成还是比较多样化的,有官吏、有文人,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还有犯人们的家眷亲属等等,可以说,是网罗了社会不同的阶层。归纳其中的主要原因,则在于:这些都是为了让清政府的统治得以稳固,清除对其统治不利影响而采用的举措。
此外,统治者们为了维护其对民众的统治权威,让其利益得到保障,便利用各种制度,各种刑罚,对于反对自己的人加以整治和镇压。
但是,不得不提到的一点,就是在众多的流人中,陈嘉猷是第一个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字敬尹,是福建人。
在顺治十一年的冬天,吏科给事中陈嘉猷因上书替人斡旋官职,事情败露之后,被朝廷给予了流放的惩罚,地点就是宁古塔。之后,他历经了一年多的艰难跋涉,才跟家人们一起走到了东北塞外的宁古塔。后来,他曾对杨宾说:“我于顺治十二年流宁古塔,尚无汉人。”
由此证明,陈嘉猷是被流放到宁古塔地区,在书面上记载的第一人。从此,便开启了这个苦寒之地的大门,众多犯人被不断送到此地,饱受流放之苦。至于清朝时期,最后一个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则是清宗室爱新觉罗载澜,他是道光皇帝第五子奕誴的儿子。
根据相关的资料记载,载澜因为在光绪二十六年的义和团运动中被处罚,后流放到该地。民国元年,被流放宁古塔的流人中,多数都是文人学士,这主要是文字狱的关系,他们都是因为自己的诗作或者文学作品惹祸上身,被统治者打压、责罚,成为了文字狱的牺牲品。
此外,这些能人志士,不仅自己的才能和抱负无法施展,甚至还会影响到自己的子孙后代,很多人连同自己的家眷,被迫流放到宁古塔,饱受荒凉和寒苦。
不过,在这些人中,也不乏一些有志气的人士,他们没有因为条件的艰苦消磨意志,相反还保留着积极的创作热情,与悲惨的命运抗争,不断进行文学或史学的创作,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优秀著作。他们用文化之火点亮了宁古塔地区的夜空,驱散寒冷,不仅促进了当地文明的提升,还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文献资料。
比如:
方拱乾《绝域纪略》及《何陋居集、域外集》、吴兆骞《秋笳集》及《天东小记》等作品,都是非常珍贵的文学著作。
同时,大量流人的涌入对东北地区的生产发展,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流人的到来,当地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也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生机,使得生产生活持续进行,令原本的苦寒之地变得热闹起来,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帮助巨大。
参考资料:
【《宁古塔纪略》、《研堂见闻杂记》、《清史稿·卷五·本纪五》】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流放宁古塔?这其中,有五个原因最值得深思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