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东南互保(袁世凯南北和谈是什么意思)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袁世凯参与的“东南互保”,在当时起到了稳定清朝政局作用了吗?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袁世凯 东南互保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局势急剧变化。清朝中央以载漪、刚毅为代表,主张顽固排外政策,主导了朝政。光绪帝、荣禄与许景澄等剿拳和洋的主张,未被顽固派和西太后接受。在中央两派争斗的同时,各省督抚也各持不同主张。以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和袁世凯等结成一团,坚持对内镇压、对外议和。直隶总督裕禄、山西巡抚毓贤等则紧跟朝廷谕旨,抚拳仇洋。在这种情势下,袁世凯与张之洞、刘坤一、盛宣怀等确定东南互保之策,稳定了大清半壁江山。
袁世凯一方面密切和荣禄联系,掌握了清朝中枢的政治动向,另一方面密切和李鸿章、刘坤一等地方督抚的联系,慎重从事,在清政府宣战前后、政局尚不明朗之际,当他收到宣战与抚团上谕后,他拿不定主意,急电李鸿章、刘坤一等商筹对策。在李鸿章率先声明:“宣战、招抚上谕,概系“矫旨,粤断不奉”,刘坤一、张之洞宣布长江流域“只有可剿之会匪,并无可招之义民”后,袁世凯确定了方略,宣布山东境内的义和团己赴天津助战,并无义民可招,只有可剿之匪徒。在《东南互保章程》签订后,袁世凯决定“南附,拥兵自卫”。终于选择了东南互保,保障了山东的安宁,他保护山东的政治作用也得到东南封疆大吏的高度认可,成为日后的一大功劳。
在直隶地区的电线被毁坏之后,东南督抚的电报不能直达京师,南北方的电报得先发到济南,然后转呈中枢和分发给各地。山东因缘际会,成为上传下达的枢纽,由于位置关键,又掌握了信息优势,袁世凯成为一时风云人物。据《容庵弟子记》中载“而直隶拳匪将东路电线拆断,处处设卡阻拦,文报等均须绕越传递,困难已极……拳匪复将西路电线拆毁,招商局轮舶不能抵津。于是东南督抚电奏,悉请公(袁世凯)裁定缮发。”
面对这种情况,袁世凯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方略,辛勤处理往来电文,保证了南北信息枢纽的畅通。一方面“与江、鄂两督请伤各省修护电线”,另一方面“此数月中,东南电奏电商之件,电或日数万字,奏或日数十件,均由东省转递。公戎略殷凑,机牙四应,目视手挥,至废寝馈”。虽然《容庵弟子记》中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大,当时袁世凯保境安民、联通南北的功绩确实受到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当时有一则材料可以说明袁世凯的政治形象和声望。在庚子事变后,东南督抚应列强的要求上书弹勃载漪、载勋、刚毅、载澜、英年、赵舒翘等,要求严厉惩办。刘坤一曾经比较过李鸿章的奏疏和袁世凯的不同特点,认为李鸿章“已发电奏,抵合听之,然甚佩其魄力沈毅,第不若慰帅电意之婉转,恐致留中耳”。这说明,在刘坤一眼中,袁世凯已经与李鸿章并驾齐驱。而与李鸿章相比,袁世凯更多了些灵活婉转的手腕,更高一筹。
辛丑订约期间,袁世凯也积极参与期间。当时清廷授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让他处理订约事宜。而“李公闻亲贵用事政柄下移,徘徊沪上,迟疑不即进。公(袁世凯)与刘坤一、鄂督张之洞等合词请政府授予李相以全权,就近与各国商缓进兵”。此外,袁世凯还联络刘坤一、张之洞等人请求清政府惩办祸首,为《辛丑条约》的顺利签订打下了基础。
这一时期,传教士李佳白对袁世凯有一个总结性的评价,他称赞袁世凯“独具慧眼,是非分明”。袁世凯也对这一时期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曾经对幕僚说:“此次变乱,各督抚中如无我辈四人(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嗜柱,国事尚可问乎?”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袁世凯参与的“东南互保”,在当时起到了稳定清朝政局作用了吗?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